11月20日,295万片质检合格的巯嘌呤片在浙江装车,发往经销商。至此,近期媒体连续报道的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问题,在总理作出“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的批示后,有了着落。
“巯嘌呤片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这批药品基本满足一年的用药需求,”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媒体沟通会,卫计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通报了卫计委、食药监两部门协调恢复短缺药品巯嘌呤的生产供应情况。“我们印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工作,直接挂网采购,最快解决患儿用药问题。”
那么,我国的药品短缺总体情况如何?怎样避免“批示一种解决一种”的情况再发生?
已梳理重点关注的139种短缺药,逐个应对
其实早在2016年4月,就出现过部分药品的短缺。有报道,“鱼精蛋白”时隔5年再次缺货,没有它心脏手术将面临停摆。
提到药品反复短缺的原因,张锋表示,主要因为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生产企业缺乏积极性或者原料短缺。
当市场之手配置失灵时,政府之手应该发挥作用。“我们的思路是,先梳理药品种类,然后了解包括供应、库存、生产流通等基础信息,再分类应对。”张锋说。
6月27日,国家卫计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国家重点监测的139种短缺药品名单8月确定,其中就有巯嘌呤片,”张锋说,卫计委在媒体关注之前就已组织了临床专家进行短缺药品名单的梳理工作,并对短缺药品进行了包括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响范围等基础信息的核查。
“名单出来后,我们发现有47种药品是属于‘企业有、医院却不知道’的情况,”张锋说,这一类“买方找不到卖方”,需要政府搭平台、促对接。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肖鲁参加过此前的调查,他说:“定点生产(指定企业生产)的4种药,不少医院报短缺,我们一了解,都在仓库存着呢。”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短缺调配后就可缓解。还有一类是供求双方对药品价值理解不一致造成的短缺,多部门为此联合开展了短缺药品市场的撮合试点。“经过商议和努力促成,辽宁、上海等12个省份与生产企业就鱼精蛋白和青霉胺的产销达成一致,企业承诺在特定时间段以明确的价格稳定供货。”张锋说。
“还有27种短缺药品是老大难,我们将逐一解决,”张峰说,“例如,有的药品生产线已经停产很久,无法恢复生产,我们将寻找稳定的进口货源。”
形成多源监测,企业想停产要先备案
“药品有过期问题,‘没头脑’地持续生产让药企冒很大风险。”肖鲁说,其实过期药的处理成本比生产一粒药还高。
一个有效的监测网络可提供依据。“原来的监测很零散,现在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监测网络。”张锋介绍,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承担网络的搭建和数据采集分析。
目前有500多个医疗机构作为监测“哨点”。“哨点每月报告供应和短缺情况,我们跟踪分析短缺情况,”肖鲁说,“但是只从使用端分析,无法及时应对。”
为了将预警关口前移,平台将进行生产端的信息采集。“短缺药品清单内的药品及其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将启动。”张锋说,也就是说,在决定停产15天之前,或者停止生产30天之前,企业要向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对药品库存情况、排产计划进行报备。
“未来将建立起多信源、有时效、能研判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应用平台,上面提到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伪短缺’以后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解决。”张峰说。此外,还需要激励地方和企业进行药品储备,例如解毒药、创伤药等突发事件的救命药,需要政府拨款持续储备,确保药品供应。(张佳星)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