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医改频频出招——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价格等同步配套改革;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号源……其中和百姓就医体验最直接相关的改革,就是“挂号”。
方便快捷地挂号看病,是缓解百姓“看病难”的第一步。概因如此,启动于2009年4月的新医改,先后推出了多项惠民政策,从必须到窗口挂号发展到网络或者电话预约挂号,从各个医疗机构“单兵作战”到构建成医联体,方便患者上下转诊。然而,挂号难,尤其是挂专家号难的现象虽有较大缓解,但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很多患者挂号甚至还是要借助号贩子。百姓期待和现实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为何?除了大医院专家资源稀缺、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提升需要假以时日、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有待推进等客观原因之外,还和此前的诸多政策缺乏联动有关。
仅以预约挂号为例,很多城市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了电话预约、网络预约、门诊大厅挂号机预约、家庭医生帮助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等多种选择方式,但是不同渠道的号源缺乏实时调剂共享,一些珍贵的号源被浪费。再如,预约挂号一般要求患者实名制挂号,但是一些号贩子依然可以拿到稀缺号源,高价转手卖给患者;还有一些患者缺乏合理就医理念,小病大看挤占了大医院的专家资源。此外,医保引导合理就医的杠杆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对于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消“以药养医”机制等政策,“挂号”两字着实简单,但是如何能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让患者按需挂上号,在实践中却不容易,不但需要建立合理就医的体系,还需要多项制度支撑。
当前的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3月28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把医改的立柱架梁任务抓好。笔者以为,在今年的十项具体工作中,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缓解“挂号难”提供制度支撑。
但是,政策推进需要时日,当下,能否先直截了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我国长期存在儿科医师紧缺且分布不均的现状,一些重疾孩子及其家长舟车劳顿奔赴北上广就诊,却被挂号难挡在了优质医疗资源之外。对此,北京儿童医院在全国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跨省组建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以“全国儿科是一家”为宗旨,联合全国的省级儿童医院,通过成员之间“专家、临床、科研、教育、管理和预防”六个共享,建设远程会诊中心,满足各地疑难病患儿的诊治需求,较大缓解了儿科挂号难的现状。那么,拥有优质资源的北上广三甲医院,能否发挥专科优势将优质资源辐射全国?再如,很多医疗机构的多个号池是否可以借助信息化,实时调剂号源以避免浪费?而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尚未全面推进的地区,是否应在制度设计上兼顾公平,在借助政策引导百姓签约的同时,考虑尚未签约百姓的利益?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还需要抓好顶层设计,尽快建立一个合理的就医体系。而有序就医、按需挂号,则是这个合理就医体系的最直观的展现,是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关键一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