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官减负 为司法提速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08-02





  广东中山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经济活跃,民商事纠纷频发。2016年,全市法官人均结案259件,“案多人少”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工作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案件的增长。
 

  如何破解案多人少矛盾,提高司法效率,让案件进得来、出得去、办得快,让老百姓期待的公平正义来得快些、再快些?广东省中山市两级法院在当地党委和省高院的支持下,进行了积极探索。
 

  服务外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近年来,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受案量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34905件猛增到2016年的68287件,几乎翻了一番,但是入额法官只有109人,办案压力非常大。“5+2”“白加黑”成了家常便饭,全院集体加班成了无奈之选。
 

  “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对审判工作来说就像个不定时炸弹,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现严重纰漏;对法官来说,身体被透支、家庭受影响,已经接近可承受的极限。”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广东省女法官协会副会长李桂兰说,最近几年,法院多名年轻女法官患癌,给每位干警心里留下隐忧。
 

  “问题倒逼我们思考:一个案件从排期送达到卷宗归档,都由法官完成,这种大包大揽式的传统模式合理吗?法官最重要的职责究竟是什么?”第一法院研究室负责人王念说。
 

  经过全院大讨论,第一法院明确了法官定位:法官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即审、判、写,其他案件事务都剥离出来,集约化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于是,第一法院对符合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政策的事务统统交由社会完成。各类案件信息录入、材料收转、诉讼引导、档案查询、文书发放、庭审排期……第一法院梳理出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事务,并且对每一项事务建立详细操作规范。“26项事务,15万字,厚厚的一本,有了它,就可以放心由社会来做。”王念说。
 

  社会力量参与司法事务,会不会失控?比如,审判秘密会不会泄露?“不会,碎片化分解流程,确保了每一个流水线上的人只能接触案件的一小部分。”王念说,另外,信息化管理、合同约束、现场录音录像等都保证了服务外包的质量。从过去依靠信任管事管人到现在依靠制度管事管人,工作质量大幅提升。
 

  此外,法官不再是过去的“全科法官”,第一法院综合考虑个人意愿、特长和工作需要,把每个法官编入不同的审判单元,用50%的法官解决80%的简单案件,用50%的法官解决20%的复杂案件。“法官专业审判某类案件,效率大大提高。”第一法院立案庭庭长杨少益说,2016年,该院法官人均结案数405件,裁判文书制作周期缩短50%,执行周期缩短23.44%;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降至1.3‰,信访投诉率仅1.8‰。
 

  诉讼服务,既便利百姓又便利法官
 

  大量案件涌入法院,第一个关口是立案环节。如何在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立案体验的同时,分流化解部分矛盾纠纷呢?
 

  “过去当事人来立案,排着长长的队,等着法官一个个人工立案,大厅里嘈杂不堪。”中山中院院长潘墀说,为了提供更优质的立案服务,中山中院下决心建设现代化的诉讼服务中心。
 

  “选址时,我们看中了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所需的各种证明、信息很多都由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把诉讼服务中心建在这儿,可以最大限度方便百姓,让他们少跑腿。”潘墀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广东高院的大力支持。
 

  今年5月2日,随着二期工程完成,中山中院和下辖的两个基层法院全部入驻全新的诉讼服务中心。在这里,不仅有立案服务,除开庭审判以外的全部诉讼事项,都可以在诉讼服务中心完成。
 

  “方便了当事人,其实也方便了法官。”中山中院立案一庭庭长程建峰说,前台窗口接收材料,后台办公区立刻处理,许多事项当场就可以办结,效率大大提高。
 

  空间开阔了、环境亮堂了,诉讼服务中心承担的功能也不断拓展。今年6月12日,由诉讼服务中心和司法局、律师协会共同打造的“公益律师服务站”正式进驻,每个工作日都有公益律师为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引导、代书诉状等法律援助服务,大量矛盾纠纷被引导到调解疏导区,进行多元化的纠纷解决。
 

  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加强诉前联调,对交通事故、劳动纠纷等类型化案件,进行联合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当场进行司法审查,对合法的调解协议及时进行司法确认。据了解,中山两级法院诉前联调的案件占整个广东省诉前联调案件的一半以上。大量矛盾纠纷还未进入法院就顺利解决,自动履行率超过98%,省去了打官司的繁复和执行的周折。
 

  为了提高诉讼保全的审查效率,中山中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开辟专门的窗口受理保全申请,48小时内作出裁定。“我代理的一起案件上诉后,发现对方正转移财产,但此时原审法院已经审结,二审法院又没有收到卷宗,找谁去申请保全呢?诉讼服务中心有了专门的团队,很快做出裁定,防止了财产转移。”广东品政律师事务所律师冯万明说。
 

  “过去,立案庭、法庭、执行局对保全申请各管一摊,不仅标准不统一,而且效率不高,裁定还没做出,财产已经被转移了,当事人就算胜诉,也难以执行。现在,该冻结的财产可以被及时冻结,为后续诉讼和执行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潘墀说。
 

  信息化,让每个环节都井井有条
 

  送达难一直困扰着当事人和法院,一旦法律文书不能直接送达到位,就得采用公告形式。一公告,诉讼往往就得按下“暂停键”,有的得等3个月,有的长达半年、一年,严重制约了司法效率。逃避送达,也成了一些当事人恶意行使诉权、拖延诉讼的惯用手法。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为了解决送达难,提高司法效率,中山第一法院与中国邮政EMS合作,建立了送达管理系统。EMS的邮递员投递的全过程节点,都会清晰地呈现在这套系统中。
 

  “送没送,几点送的,签收了吗,全程跟踪。”王念介绍,对于没有签收的,一般是5天投送3次,其中一次是晚上投送,最后一次仍没签收,邮递员将把公告文书张贴在投送地附近,并拍照上传,由法院工作人员确认,以在法律上完成送达。
 

  通过信息化,法官掌控了送达的全过程,同样,通过信息化,法院管理人员还可以掌控案件的全流程。
 

  杨少益向记者展示了第一法院研制的案件卷宗流转管理系统。卷宗的每一次流转,都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一扫描,签收者的信息便留在系统里,案件信息也可以即时传输到所需要记录的系统中,省去了人工签收和人工录入。
 

  “每一个节点信息,都显示姓名和时间,通过分析各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看到一个案件在某个环节停留了多久,对于久拖不办的案件,院庭长和审管部门可以及时督办,倒逼法官和司法流程中的每一个人提高个人效率。”杨少益说。诉讼环节层层相扣,只有每一环加足马力往前赶,整体的办案效能才能提升,人民群众期待的公平正义才能及时获得。
 

  信息化的应用在中山法院随处可见。通过安检卷宗EMS速运管理系统,实现案件运输“即时达”和“零风险”;法庭资源管理系统智能化排期,最大限度合理分配法庭,缩短从立案到开庭的周期,成为法官开庭的“贴身管家”;文书辅助生成软件抓取案件基本信息及案件办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现文书当庭生成、即时宣判。
 

  “现在,每天的工作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过去习以为常的强制加班取消了,干警的身心得到应有的解放,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李桂兰说。
 

  “以前,感觉法官、书记员疲于各种事务,我们律师如果9点前联系不上书记员,一天都很难再联系上,现在,打电话有人接了,语速也从容了。”广东德疆律师事务所律师莫国栋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文化艺术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