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滴滴顺风车空姐遇害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近日,滴滴这一“共享”服务再酿惨剧。8月24日,浙江省温州市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途中被害,从警方公布的情况看,滴滴公司在此次恶性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同样是滴滴顺风车,同样是妙龄女孩被害,一时间舆论哗然。与接连爆出恶性案件相对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一家估值56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近年来,滴滴频频跑马圈地,不断推出开城计划。截至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达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如今看来,是时候踩下顺风车的刹车了。
昨日(8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约谈滴滴公司的结果显示,自8月27日起,滴滴将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此外,监管部门要求,即日起,滴滴不得再新接入未经许可的车辆和人员,并加快清退已接入的不合规车辆和人员。
滴滴作出五项承诺
对于一路狂奔、高呼交通产业下一站是新能源、共享、智能化的滴滴来说,是时候踩下顺风车的刹车了。
交通运输部官网信息显示,在昨日的约谈会上,交通运输部对滴滴公司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严守安全底线,对近期发生的安全事件,要认真开展调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交通运输部将密切关注此次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对经公安部门调查确实存在渎职失职的人员,将提请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二要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建立保障乘客安全的长效机制;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全面排查整改网约车平台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杜绝以顺风车名义组织非法网约车的经营行为;即日起,不得再新接入未经许可的车辆和人员,并加快清退已接入的不合规车辆和人员。三要落实承运人安全稳定管理主体责任,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办理案件,同时要加强对接入驾驶员的教育管理。四要严格依法依规运营,全面推进网约车合规化工作,确保平台、车辆和人员均符合有关规定;网约车运营信息数据要实时、全量、真实地接入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并确保数据质量。
滴滴公司负责人表示,对此次事件深感自责和愧疚,滴滴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并承诺:一是自8月27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二是9月1日前完成合规化运营工作方案,报送有关部门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隐患自查工作,完善隐患监察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手段,查找整改存在的问题;四是整改升级客服体系,加大客服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投入;五是开拓平台用户紧急情况报警通道,完善配合公安机关证据调取机制。
顺风车不再顺风,对于频传上市的滴滴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根据滴滴官网对顺风车业务的介绍,该业务是“让顺路的车主和乘客实现共享车辆出行,从而有效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缓解城市交通高峰期出行压力”。
2016年6月,滴滴方面曾披露顺风车运营一周年成绩单:平台共运送2亿人次出行,总行驶里程达到29.96亿公里,使用乘客数突破3000万人,覆盖城市已经达到343个。2017年,滴滴顺风车在春运期间共运送420万人次,相当于在铁路既定运力的基础上,增开1909列绿皮火车或5874列8节动车组。这一数字是上年同期运送数量的4倍,参与空座共享的车主共有280万人。截至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达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
有业内人士指出,顺风车相关数据看似庞大,但其订单量在滴滴总订单量中占比并不突出。与营收贡献相比,滴滴顺风车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为滴滴平台上的其他业务导流,为大众出行提供运力补充。顺风车不以盈利为目的,价格更低,但有机会将顺风车用户培养成专车、快车用户。
一位接近滴滴业务的人士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滴滴各条线业务中,顺风车是少数性价比较高的产品线,能够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
不过,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从行业角度看,顺风车作为典型意义上的C2C共享经济,供需双方通过第三方连接平台实现交易,其中的细节管理难度远远大于B2C模式。或许顺风车模式本身就存在较大漏洞,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尚难做到严密管理。需要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若该模式不能达到合理安全标准,或将很难运营下去。但滴滴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顺风车作为其业务的必要一环,不可或缺。
对于顺风车业务的后续运营打算,记者联系到滴滴方面,滴滴方面表示,目前没有更多信息披露。
律师:问题在客服体系
8月26日,滴滴官方发布《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这距离5月11日,滴滴就空姐遇害案公布自查进展,整整过去了108天。记者注意到,在今年5月的自查通报中,滴滴方面表示:自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自查整改一周;其他平台业务对全量司机全面审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台上可能的人车不符情况,同时对运营及客服体系全面整改。
在这108天中,滴滴确曾严打人车不符现象,在北京、天津两地人民法院就私借账号一事,批量提起诉讼。
还有媒体报道,7月25日,有滴滴出行乘客在打车时,滴滴APP上跳出一行字询问乘客,是否开启车内监控?但司机表示并不知情,车内没有安装过任何监控装置,并提醒行程监控可以把行程分享给他人。对此,滴滴出行相关人员表示,该功能是对滴滴车载功能的测试。
不过,有媒体指出,在上轮风波过后,滴滴顺风车近期又重新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成默认公开。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起悲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从目前已知信息看,滴滴在司机审核方面应该没问题,主要在客服体系方面存在问题。
赵占领建议,无论是警方还是滴滴都需要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滴滴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对投诉的内容进行分类,对类似比较危急的情况,需要建立一个效率最高的响应反馈机制。例如,当警方需要相关信息时,滴滴可以省去相应的报批环节,或者在双方内部专门成立一个紧急小组来缩短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倘若滴滴在平台上作一些紧急事件预警设置,亦可提升效率。(记者 李卓 实习记者 刘洋)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