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今天已经是第二天,在今天举行的分论坛中,能源行业转型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在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首屈一指。“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2.6倍、1.4倍、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达到12%,超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1.4%的目标。
一直以来,清洁能源技术革命都是最为重要的议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介绍,截至2016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并网风电、光伏发电装机1.3亿和0.7亿千瓦,是全球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国家电网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20项。
“国家电网公司现代化输电技术是有利于环保的,比如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占地少的优势。我们这个技术已经出口到巴西,它在亚马逊河上有两个巨型电站,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出来,减少化石能源的应用,输送到2500公里以外的圣保罗和里约地区,传统输电技术是没法实现的。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就应用在这个上面。”舒印彪说,“今后随着大规模太阳能基地开发,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太阳能十分丰富,如果将其开发出来,应该能满足欧洲很大的电力需求。我们已经在考虑这个事情,一定能够实现,工程的研究早就开始了。”
今年年底,京津冀禁煤区内供暖将实现无煤化,老百姓家里用电供暖,不仅性价比高,也更加安全方便。尤其是6月17日至23日,青海电网实现7天清洁能源持续为一个省供电,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清洁能源实现供电时间最长的一个实操案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也要避免盲目扩展造成产能过剩。舒印彪强调,为此需要加强国家统筹规划。“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规划先导。把市场、技术、国家补贴政策等协调统一。大家很关注弃光的现象,今年上半年就加强了全网统一调度。要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必须加强统一规划。”
“中国娱乐新时代”话题被热议
市场研究机构统计,中国娱乐产业市场已经达到3800亿元人民币。依照目前的增长速度,这一包括电影、剧集综艺、游戏和现场娱乐四大分支的市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万亿级市场。今天,多位业内人士就“中国娱乐新时代”这一话题在论坛上展开热议。
英雄互娱首席执行官应书岭谈到电影产业和游戏产业的关联与不同,他表示,游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快速的反馈机制。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摔跤吧爸爸》,票房十多个亿,口碑好。现在要出去看一场电影压力非常大,因为要付出近四个小时的时间,这四个小时可以玩十盘王者荣耀、和朋友聊一会儿天等。我这个月只有时间看一场电影,只能看口碑最好的、名气最大的那一场,其他的尽管也很想看,但是看不了,时间不够。游戏相对来说诞生时间最短,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很多人会羡慕我们游戏产业,认为一款游戏上线以后可以运营很多年,都可以收钱。电影上线就两周收完钱结束。”应书岭坦言,“我觉得本质上来讲,这个行业加班也很多,有的时候赶时间,赶什么?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给我们的用户一个回馈。”
自媒体人吴伯凡将推动中国娱乐产业未来发展的因素总结为“ACT”:A就是‘观众(Audience)’。C就是‘资本(Capital)’,资本它的口味,决定了最后的形态,为什么2016年烂片蜂拥而至?是因为资本太多了,烂剧本太多了。资本有时候解决不了根本的质量问题,反而会加剧劣质化。T是‘技术(Tech)’,线上线下等各种体验都离不开各种技术。ACT决定了未来的娱乐走向。”
吴伯凡谈到资本,比如资本催生了电影泡沫,各种烂片不断。不过,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张弛觉得有点冤。他还从资本角度提出了中国娱乐业下半场的两个关键词:“时间的密度”和“付费”。
张弛表示:“每次说资本的时候感觉都挺邪恶,都是‘资本进去之后将价格弄出了泡沫’。今天,中国整个的娱乐产业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时间的密度。做投资是在看整个产业的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娱乐行业其实进入到了一个下半场或者是成长曲线比较靠上的阶段。整个国民总时间或者个人每天的绝对时间是一定的,但是我们的分母太大,无论是游戏行业,还是电影,抑或是剧集,如果想要竞争绝对时间,注定要失败。下半场要竞争单位时间、效能。它就可以被定义成一个时间密度,即每天竞争你固定的一点时间。比如每天固定的可能就五分钟时间,但我需要在这几分钟之内达到最好的效能,不管是最大的娱乐满足感还是最好的技能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中国娱乐行业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付费。拿视频来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今年也许能做到1亿的规模。我们的视频覆盖人数大概是6亿,如果相除,付费用户是六分之一,如果渗透率超过15%可能是加速成长的阶段。美国付费率大概是40%到50%,所以我认为未来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整个付费商业模式的变革会引起整个产业链的变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