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即将印发实施的《青岛市“双百千”工程行动计划(2017—2021年)》。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人才集聚,青岛将放宽人才落户条件,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落户。对此,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表示,青岛目前正在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即将出台。
张旭东表示,“双百千”工程是新一届市政府成立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所谓“双百千”工程,指的是通过未来五年努力,加快存量优化和增量培育,坚持企业和政府双向发力、相互促进,争取全市有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本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和千亿级规模,推动全市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优化产业结构,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该工程的目标之一是产业规模突破提升,重点实现“双50”的目标,即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级的行业突破50个,其中千亿级行业9个;本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级的企业突破50家,其中千亿级企业2家。
围绕这些目标,青岛明确了升级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高特色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五大方向”。其中,特色产业方面,青岛将实施“海洋+”行动,加快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等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海洋设备生产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到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新兴产业方面,青岛将实施跨代赶超和产业倍增计划,突破发展信息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智能制造经济、创意经济,到2021年,新培育医药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服务5个百亿级行业;未来产业方面,到2021年,青岛将新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2个百亿级行业。
为推动“双百千”工程,青岛将重点实施“六大行动”: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产业精准招商行动、产业集聚提升行动、要素供应创新行动、重大项目推进行动、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记者注意到,这些行动为全市下一步经济工作划出了众多“硬杠杠”,例如青西新区、城阳区、红岛经济区、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区市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20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即墨、青西新区等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30亿元以上服务业大项目,各区市每年至少引进一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或高技术产业项目;也为青岛企业送来了“真银白银”的好福利,例如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山东省100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还为来青创新创业人才派发了政策“大红包”,比如放宽人才落户条件,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落户。
相关链接:
“双百千”工程是什么?
所谓“双百千”工程,指的是通过未来五年努力,加快存量优化和增量培育,坚持企业和政府双向发力、相互促进,争取全市有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本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和千亿级规模,推动全市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优化产业结构,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双百千”工程要达到什么目标?
重点实现“三大提升”:
一是产业规模突破提升。重点实现“双50”的目标,即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级的行业突破50个,其中千亿级行业9个;本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级的企业突破50家,其中千亿级企业2家。
二是产业质效创新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实现较大幅度提高,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0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达到4000件。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60万户,其中企业数量占比超过50%。
“双百千”工程要干什么?
主要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聚焦产业发展,分类突破、因业施策,明确“五大方向”:
一是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品牌、商业模式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到2021年,巩固提升批发、零售、房地产3个千亿级行业,新形成房屋建筑、农副食品加工2个千亿级行业;巩固提升橡胶及塑料制品、专用设备制造、纺织服装服饰、农业等21个百亿级行业,新形成建筑安装1个百亿级行业。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在传统制造领域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行动,争取全市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推动品牌升级,推动老字号企业振兴,争取在食品、饮料、服装、零售、农业等领域,新增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二是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创新链突破,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到2021年,巩固提升家用电力器具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2个千亿级行业,新培育汽车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2个千亿级行业;巩固提升货币金融服务、水上运输、仓储业等8个百亿级行业,新培育保险、邮政、道路运输业3个百亿级行业。提升优势制造业集群发展水平,整合资源集中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未来5年,四大千亿级优势制造业本地化配套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争取财富金融、自由贸易、国际航运等方面政策,到2021年,全市法人金融机构争取达到50家,港口吞吐量突破5.6亿吨,集装箱中转业务比重提高到15%以上。
三是做高特色产业。彰显青岛滨海宜居宜业城市特色,推动海洋经济和服务经济规模化、品质化、创新化发展,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到2021年,巩固提升船舶及相关装备制造1个百亿级行业,新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1个百亿级产业。实施“海洋+”行动,加快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等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海洋设备生产基地和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到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实施“国际化+”战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面向国际的现代旅游服务、现代养老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高端业态,到2021年,全市入境游客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5%,年举办国际会展10次。
四是壮大新兴产业。实施跨代赶超和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到2021年,巩固提升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电信、高效节能、仪器仪表制造4个百亿级行业,新培育医药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服务5个百亿级行业。突破发展信息经济,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测试、新型显示等生产线,突破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突破发展绿色经济,推广节能环保设备和绿色工艺技术,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扩大新能源汽车产能,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达到4家。突破发展生物经济,培育壮大医药制造产业,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1年,争取5—8个国家独家I类新药落地。突破发展智能制造经济,大力发展仪器仪表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产业,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推进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突破发展创意经济,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是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智慧产业化,推动智慧、技术、创意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1年,新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2个百亿级行业。加快建设虚拟现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加快引进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通用智能芯片、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载具等产业领域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争取5G商用试点。加快石墨烯在海洋防腐涂料、橡胶轮胎、锂离子电池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石墨烯粉体制备及应用产业。
“双百千”工程如何干?
重点实施“六大行动”:
第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着力抓好五类企业:一是骨干企业,争取到2021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500强的青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二是中小企业,全市“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3万户。三是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300家。四是上市企业,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60家左右。五是总部企业,争取全市总部机构突破400家。
第二,实施产业精准招商行动。重点创新四类招商方式:一是产业链招商,相关区市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20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1个30亿元以上服务业大项目,各区市每年至少引进1个1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项目。二是资本招商,设立现代产业招商股权投资基金。三是社会化招商,对符合条件引进项目引荐人加大资金直接奖励。四是专业化招商,鼓励招商引资机构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
第三,实施产业集聚提升行动。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四化”发展:一是区域产业布局差异化,对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每个行业明确2—3个重点布局的区市、园区。二是功能区定位精准化,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园区,原则上重点功能区主打1—2个优势产业。三是小镇经济发展特色化,创建2—3个国家级文化艺术。四是“互联网+”创新融合化,创建国家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加大跨境电商等奖励扶持力度。
第四,实施要素供应创新行动。重点提升六大要素供给保障水平:一是人才方面,启动40万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计划,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放宽落户门槛。二是技术方面,加大创新型产业项目、孵化载体建设、双创成果转化、军民协同创新等奖励力度。三是财政方面,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政府财力资金挖潜增效。四是金融方面,落实好小微企业续贷、风险补偿比例提升、融资租赁补助等政策。五是土地方面,支持工业园区进行工业地产试点,推行“零增地”发展模式,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六是数据方面,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争取对符合条件数据中心执行大工业电价。
第五,实施重大项目推进行动。重点完善两项机制:一是项目保障服务机制,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洽谈、审批、开工建设和运营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度,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二是重点项目后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评估。
第六,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优化政务服务,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2018年底前100%实现“最多跑一次”。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向市场放权,实施“42证合一”,鼓励新增服务和产品主要由社会力量提供。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出台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四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分解落实“一业一策”产业发展责任。(肖芳)
转自:新锐大众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