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未来一年的政策指明方向。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因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受到关注。
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的前期准备。
会议指出,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精准脱贫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然聚焦宏观杠杆率。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的提法有所变化。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而在这次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求解控制宏观杠杆率
宏观杠杆率即债务规模与GDP的比例,是衡量国家债务水平的指标。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经济领域,高杠杆在一定承受范围内,确实能撬动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杠杆游戏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当前中国的杠杆率水平到底有多高?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发布了央行行长周小川撰写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文中指出,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7%,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5%,高于国际警戒线,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类“名股实债”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杠杆。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袁海霞告诉经济观察报,2017年是监管强化的一年。在监管持续趋严下,中国的债务风险有所缓释,无论是总体杠杆率还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政府部门杠杆率均出现边际改善的态势。但是,当前中国债务风险“灰犀牛”并没有完全消失,债务结构性风险仍存,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依然处于高位,居民部门杠杆率出现攀升势头,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结构性和区域性风险,未来仍需通过推动金融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宏观杠杆率改善。
那么,如何控制宏观杠杆率?
袁海霞解释,目前国内对宏观杠杆率的测算思路基本上与国际清算银行的宏观杠杆率类似,主要分四个部门来测算: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政府部门杠杆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及居民部门杠杆率。
袁海霞向经济观察报分析,短期来看,降低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是化解债务风险的主要抓手。但如何去杠杆以及去杠杆面临的风险处理等都是极具挑战的问题。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潜在增长平台下移,结构性、趋势性以及周期性力量共同作用下的下行过程中,过快地去杠杆可能会带来经济的急速下滑或者波动;通过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适当加杠杆,保持总需求的一定扩张,有利于在宏观大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平稳降杠杆。“从路径来看,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部门适当加杠杆,避免债务收缩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居民部门适当加杠杆,通过购买企业股权或者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购买企业部门未来可形成稳现金流的资产执行票据、收益链接票据等。”袁海霞说。
宏观杠杆率的控制主要控制哪些方面?袁海霞认为,首先是针对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通过债转股、清理僵尸企业、加强国有企业预算硬约束等方式缓释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其次是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的区域性结构性风险;此外,还要注意到近年来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
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继续
对宏观杠杆率的有效控制,是否影响2018年的财政政策?
自2008年始,中国已经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上一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1998年到2004年。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都有外部因素的影响:199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则是为应对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
201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赤字率保持在3%,适度扩大支出规模。那么2018年,中国是否还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肯定还是积极财政政策,按照深化税收制度的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国际情况,综合考虑来看减税是势在必行,赤字率3%调整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3%还是欧盟一个通常所指的警戒线,中国不突破并不是考虑欧盟标准问题,更多是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同样认为,2018年,政府还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2018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然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降低杠杆率也是金融系统明确要做的事情,但还要保证一个适当的经济增长,那就意味着财政政策不可能与货币政策同时收缩,这也就说明2018年会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怎么个积极法?根据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在结构上进一步做优化:与创新、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的支出扩大,精准扶贫方面的支出继续加大。”冯俏彬告诉记者,大幅度提升赤字率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变数是,如果美国税改方案正式出台,中国可能为应对这一方案降低税负,增加赤字。
《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财政赤字155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赤字率为3%。即便是2018年的赤字率依然维持在3%,但是因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赤字的绝对额也会增加。
袁海霞判断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延续底部运行态势,投资仍有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稳增长依然存在一定的压力,而稳增长的关键在于“稳投资”;同时,随着新政治周期的开启,2018年将是全面推出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性改革攻坚计划的窗口期,宏观调控将逐步由“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因此,财政赤字或将仍延续积极有效定位,名义赤字率依然可以确定在3%,为稳投资、促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
“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名义的财政赤字率与广义的财政赤字率存在较大程度的偏离,导致近年来政府债务在隐性化中快速扩张。2017年以来,陆续颁布的财政部50号文、87号文以及金融工作会议,严格规范了各类PPP、各类产业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各种违规行为。2018年,防风险背景下针对政府债务的相关监管将进一步趋严,广义的财政赤字率或将有所收缩。”袁海霞表示,在广义财政赤字率收缩的背景下,基建投资面临的基金来源的压力有所加大,投资增速继续加快的可能性较小;但考虑到基建投资在稳投资、稳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基建投资或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杜涛)
转自:经济观察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