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远大控股(000626.SH)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近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控股70%的子公司远大石化有限公司已将5.6亿元扣押款划至有关部门指定账户。公告同时提示,因尚未获知有关部门调查的具体情况,无法判断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
资料图
这则公告意味着,在期货市场传言接近两个月后,远大物产被查的消息终获确认。“现在吴向东已经失联,事情可能是出在去年的那次PP1609的逼仓操作上,如此下场真是出乎意料。”宁波期货界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一切都有先兆的事件
“大概是在8月初左右,我们就听到风声,类似的消息以前也传过,但我们认为远大物产能挺过去。”宁波期货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这位业内人士有许多熟悉的同行在远大石化做业务员,据他介绍,远大物产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大宗物资交易商,做一些现货套保的业务,属于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的套期保值行为。但因期货市场的巨额收益,这些年远大资本的影子也时常浮现于期货市场,并以手法凌厉在业内闻名。
9月初,有关部门一行20多位工作人员突然出现在远大物产来拿走仓单等交易资料,并将远大石化的相关人士带走问话,由此调查进入到实质阶段。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远大控股针对此次调查已有预案。
8月2日晚,远大控股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8月2日收到公司总裁吴向东的书面辞职报告,吴因身体健康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裁、董事以及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董事会薪酬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吴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根据公开信息,吴向东曾任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副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裁、常务副总裁,去职前为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远大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面新闻查资料获悉,9月11日,远大石化已经完成法人代表变更,由吴向东变成王开红。
“吴向东是此次被查远大石化的董事长,也是远大石化的核心人物,他的提前去职是为了保护上市公司。”宁波一位业内人士说,他还称,吴向东的去职非常突然,远大管理层也希望借此规避风险。
曲折的上市计划
远大控股全资控股的主体公司远大物产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其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业务,以现货为基础,以期货工具为手段,通过期现货有机结合,规避价格风险,拓展销售渠道,并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价值服务。
远大物产以757亿的销售额,位列201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1位,同时远大物产是宁波民企年收入冠军,也是第一家年收入过750亿的民营企业,其营业收入仅次于中石化下属公司宁波镇海石化。
作为远大控股的母公司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3年,法人代表为胡凯军,是一家经营管理型投资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医药健康、置业投资、物产物流及金融服务等产业领域。
胡凯军在公司成立数年后就盘算上市计划,其将目光投到1994年上市的如意集团。如意集团由连云港开发区农副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农业开发公司和连云港兴农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但主营业务多年来未见起色。
1999年之前,远大集团经过资本整合和运作后,通过转让成功获得如意集团的法人股,成为如意集团的实际控制人。1999年,远大集团将其持有的浙江远大进出口(远大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的52%股权转让给如意集团,剩余的48%股份仍有远大进出口管理团队持有,由此,形成远大集团—如意集团—远大物产的三级持股格局。
曾有媒体报道如意集团实际成为远大系公司链条内的一个空壳公司,只存在一个上市公司的空架但无实际业务,而其下属的远大物产却发展迅速,成为一家旗下有30多家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的庞大集团。
远大集团一直想把远大物产全部股份注入到上市公司,彻底去掉如意集团的中间环节,由此与金波和吴向东为首的管理层多年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约定以定增方式将剩余的48%管理股份注入到上市公司。
2016年1月,如意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收购剩余的远大物产48%的管理股,如意集团以每股44.36元的价格定向发行6714.16万股股份并付现金5.26亿元,用于收购至正投资及金波、吴向东等25名自然人所持有的远大物产48.00%股权,按照此价格估算,远大物产整体估值将高达73亿元,若以2015年8月末的经审计净资产6.41亿元计算,溢价10倍以上。
作为业绩对赌,本次交易对方的自然人股东金波、吴向东等人和至正投资共同承诺远大物产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58亿元、6.46亿元和7.51亿元。若达不到上述承诺,则承诺人将按约定给予补偿。
逼仓传言从未停过
对赌让管理层有业绩压力,但远大物产的主要利润来源却有点剑走偏锋。“这几年远大物产主要是靠期货和电子交易在赚钱。”一位前远大物产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远大物产的期货和电子交易在业内十分有名,这在重组公告中也可以看出。
在2016年的重组公告最后一页,远大物产的期现货结合业务模式就备受关注,作为有庞大现货交易的平台公司,远大物产以期货端收益与现货端收益共同构成公司不可分割的整体收益,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在重组的这几年,恰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的单边行情,远大物产则出现现货业务亏损和期货业务大幅盈利的情况,其中2013年度、2014年度及2015年1-8月现货业务利润(现货业务利润=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远大物产期限结合业务模式下相关的成本费用全部计入现货业务成本)分别为-3.78亿元、-9.40亿元、-8.05亿元。但同期如意集团的公告称,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月份-8月份,远大物产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6.01亿元、5.76亿元,由此可以推测远大物产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期货与电子交易的收益。
2016年10月25日,“如意集团”更名为“远大控股”,远大集团股权腾挪告一段落,但外界对远大物产的质疑并未消失。
2016年8月10日,一份逼仓的举报信在网上传播,一位叫做李直的期货投资人举报称,玻璃期货FG1609合约存在逼仓现象,他称,玻璃市场多头建立的持仓总量远远超过市场可供应量的买单,把目前所有的交割库库容翻倍都没有盘面上这么多货。他在信中直指远大物产可能参与其中,利用资金优势或仓单优势,主导市场行情,将空头逼得斩仓离场。
李直的指控遭到远大高层的反驳,远大一位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明确表示,远大并没有玻璃持仓,因为谈不上逼仓的行为。报道出来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在底下留言,希望远大物产能够解释一下PP1609,PP即化工产品聚烯烃的简称。
据一位从事现货交易的业内人士介绍,从2016年6月到7月开始,主力多头资发力PP1609,他按照当时的市场估计,PP现货是过剩的,实在无法想到支撑价格上升的理由。
他回忆说,当时市场传闻有资金在大量收购现货,导致一些现货贸易商封盘不报价,与此同时,从6月20日左右,PP1609就开始单边上涨行情,出现期货价格远远高于现货价格的倒挂行情。
在最后一个交易日PP1609结算价8390元/吨,现货价格7750元/吨,在短短的40天左右的时间里,PP价格非理性涨幅近2000元/吨。他复盘后认为主力多头为维持现货价格,出巨资囤积至少30万吨现货,造成现货供求紧张的假象,同时把仓位占满,让空头无法完成交割,由此逼死空头。
“远大物产一直被认为是PP1609行情的幕后推手,业内还疯传远大物产为逃避监管,使用大量马甲公司来做PP1609多头。”上述业内人士说。
吴向东辞职后,曾有网上传闻远大物产因操纵期货将被重罚,远大控股也曾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告知不存在此情况。
“公司目前人心惶惶,我已经联系不上老吴了。”远大物产一位员工匆匆挂掉记者电话。
转自:界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