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机构直连银行将终结,支付宝:8月7日已向网联平台切量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陈月石    时间:2017-08-09





  在央行给出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的最后大限后,占据中国移动支付最大市场份额的支付宝表示,已经在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
 
  简单地说,向网联平台切量就是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网联平台相关人士亦对澎湃新闻表示,支付宝是先期接入机构,目前是逐步切量过程中。
 
  支付宝方面同时表示,一直在按照央行和筹备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工作。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的一纸通知,将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网联平台甚至是中国银联,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有消息称,支付宝据称因技术原因尚未向网联切量。同样占据移动市场较大份额的财付通,则已经在6月30日切量到网联。
 
  在这份《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此外,通知还明确,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平台系统基本成熟了,从技术角度看,在明年6月底全部接入问题不大,毕竟早早就开始准备了,”一位熟悉网联平台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在做的切量,就是把第三方支付的流量一点一点切过去,试试网联的系统,如果一次性切过去,两边都有风险。”
 
  网联的前世今生
 
  根据参股公司披露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20 亿,出资额分3 次缴纳,在全部45个股东中,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持股比例达到37%,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网联平台的筹建最早曝光是在2016年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当时,由协会组织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清算平台的议案获得通过。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在去年4月拉开大幕,在央行等部委去年4月14日印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
 
  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网联,是在央行指导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支付机构,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则共同发起筹建的。在央行的定位中,网联平台旨在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改变目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情况,支持支付机构一点接入平台办理,以节约连接成本,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也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经过大半年的筹建,3月31日起, “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在此期间,需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017年6月30日,网联平台宣布正式启动业务切量。在支付机构接入方面,截至6月30日,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9家机构接入,这些机构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合计占比超过96%。在银行接入方面,共有12家银行在6月30日前已先后完成接入。上述接入银行所覆盖的个人银行账户数量加总,在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
 
  即将成为历史的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
 
  从发起成立网联开始,央行期望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线上支付通道不要直接对接银行了,而是直接通过网联平台与各家银行对接。
 
  而《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则是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模式被叫停的时间表: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相比刷银行卡统一通过银联转接清算,网络支付是一个自由的市场,在网联平台成立前,支付机构可以选择通过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统等再转接到银行,也可以选择自己直连银行完成支付。直连银行的支付服务费可以由支付公司与银行商议决定。
 
  事实上,对此番一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银联来说,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的出现,线上支付早就是一块被分食了的蛋糕。
 
  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数年前曾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个词已经不准确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做银联的事,实际上都是小银联。和十几家银行一直连,前17家大银行的交易量占了整体交易的95%。
 
  为何央行此番强硬叫停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
 
  支付机构并不具备清算职能,当支付公司实施清算职能后,看似提高的效率,但大量沉淀资金形成了资金池,作为备付金存款,成为大支付机构和银行议价的筹码,形成支付市场不良竞争。而且,支付机构的跨行清算职能,绕过了中央银行清算系统,海量交易数据,央行和商业银行无从获取,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文化艺术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