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恢复性回升、工业用电量增速回升明显、企业开工意愿增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日前亮相,主要指标均好于预期。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更是要振兴实体经济。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经营成本有何变化?投资方向会调整吗?部分领域、行业脱实向虚,怎么看?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问生产利润
吉林化纤是一家成长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公司,主营化纤生产、商贸等。之前一段时间,毛利润率只有7%到8%。“实体经济的钱不好赚。我们是传统产业,纺织业竞争比较充分,基本上全要素都是市场化。”董事长宋德武介绍,前几年都不盈利。
2014年起,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格局。碳纤维从1200多吨、2000多吨、4000多吨,到今年预计超8000吨。随着新兴产品占比增加,近3年毛利润率都在10%以上,2016年为13%。
从事创业园建设和实体孵化的广州五行科技,通过观察写字楼租赁业务盈利也有不少心得。“说实话,刚开始一两年利润为负,后面就很好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不过,近年来创业园租赁业务在当地不太好做。一方面,市场供应量较大,各类园区兴建;另一方面,企业办公需求量增长趋缓,一些入驻企业也不搞实业。以前2万平方米园区,半年就招满,2013年以后基本1年以上才招满。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在一些领域、地区、行业比较突出,分化状况不能忽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
在广东家电行业,格兰仕相关负责人坦言,利润有走低趋势,“转型升级过程中,科研、自动化与信息化等投入巨大,综合成本也在上升”。创维2016年利润率从2014年8.3%的峰值回落到只比10年前的3.4%多0.1个百分点。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吉林长春荣德光学公司也经历着波动。总经理倪国东介绍,当年欧美在高精尖产品上搞技术封锁,这类产品在国内的早期市场准入门槛比较高。因此,“那时候毛利润非常高。2007年刚投产的几年,毛利润率500%以上。”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外技术产品打入中国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利润开始下降。“常规产品毛利润率在50%左右,一些科技含量相对不高的产品,只有30%—40%。”倪国东说,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仍可达到100%,但为数不多。
今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28.3%,增速比1—2月份回落3.2个百分点。有统计专业人士分析,回落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快于产品价格上涨,煤炭、石油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盈利放缓,同期利润基数偏高等。
但同比看,利润率继续回升,且利润增长结构有所优化,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比重下降,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面对不同行业、企业生产利润分化,关键还是要重点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的结构新格局。
二问经营成本
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各项举措不断加大力度。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减少0.15元。实体企业切身感受如何?调查中,记者请受访企业给成本负担排序,人工成本几乎都位列前三。
吉林香辰食品公司常选拔人才到外地培养,可没想到,送出去的人最后不愿回来了。总经理杨颖说,用人荒在东北比较突出,培养人才要花费很多物力财力。人才流向北上广等大城市,留下来的大多不安于现状。
“单就生产角度说,用人成本最高。粮食深加工行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工人工资上涨很快。”杨颖说,企业职工待遇在本地区很有竞争力,除五险一金外,还提供旅游、培训等福利。
在天津主营登高安全设备、涂装工具的金锚集团负责人也发愁。“生活成本加大,用人成本自然上去。所以,高端人才难引进,制约企业创新发展。”
人工成本究竟有多高?宋德武举例,吉林化纤11150名员工,平均每人年人工成本超7万元。格兰仕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成本还包括薪资奖励、食宿等隐性福利成本。
此外,部分行业和企业反映,原材料成本有所上升。“对我们来说,原材料成本排第一。”创维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电视制造业原材料成本中,屏幕和玻璃占比最大。
宋德武说,有些地区、行业,甚至出现原材料炒作情况,投机者较多,但最近管控力度还可以。“一部分负担主要是原材料运输,纺织原料生产下游行业主要集中在南方。”
2015年至今,国家三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并适当降低工伤、生育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为企业降低成本超千亿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人社部失业保险司负责人此前表示,当前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下决心降低企业负担,放水养鱼,将为稳增长、促就业提供支撑。适当减低社会保险费率,正是定向调控重要举措。此外,有统计专业人士认为,一些不利因素值得关注,如购进价格上涨过快,实体企业降低原材料成本压力增大。
三问投资方向
我国是个大国,发展实体经济十分重要,应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而近年来,不少实体行业、企业“主业不主”,投资结构和方向有脱实向虚趋势。
创维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产业金融、产业园开发等现代服务业。“不会单纯增加对股市和地产的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9年发展实业不断积累的成果来之不易,不会轻易抛弃。”
香辰食品从2008年开始投资房地产。“实体经济赚钱不容易。”杨颖介绍,食品加工行业在东南亚发展很快,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东北粮食一年一熟,生产成本高。质量虽好,但综合各种因素,我们没太多竞争力。”
然而,2013年,投身房地产5年后,香辰撤出了这一领域。“项目虽没亏损,资金链也没断,但我们对这个行业是陌生的,所以董事会集体决定退出。”杨颖说,信心还是来自黑土地这片粮仓,“这么好的原材料,为啥没信心?”
下辖硼业、金融、地产等产业板块的大连金玛集团,近几年进军现代农业,最近看上了黑龙江佳木斯自然环境和农业基础,决定投资米业。董事局副主席王克俭说:“无论是脱实向虚还是脱虚向实,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经济效益,投资现代农业也是如此,十几亿人对大米的刚性需求摆在那里。发展实业,会更好促进其他板块发展;其他板块赚钱了,也能有更多资金注入实业。”
“1万多人,不是靠着炒房能维持的。”宋德武不打算投房地产,“我们现在是全球最大腈纶、人造丝生产商,民族实业需要老国企。制造业要专注本业,夯实基础,加速升级,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金融、房地产行业利润率高,行业报酬结构失衡产生虹吸效应,致使各种创新要素、生产要素逃出实体经济,进入这些领域。要通过降成本、提品质、优化市场环境等综合手段,把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和吸引力提上去,让做实业有前途。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