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微信群内索红包为何被舆论揪住不放?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作者:卢紫瑶    时间:2017-08-14





  近日,网友爆料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某公务员生日时,在微信群内向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学员索要祝福和红包,并称“没脑子的赶紧退群”,引发舆论关注。虽然当事人事后回应“系酒后失言”,也得到了相应的处分,然而,围绕这起事件的争议却并未平息,“官员微腐败”“腐败新变种”“干部从政品德”等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数据,自8月5日舆情发酵至8月11日,相关新闻资讯达1024篇,微博115条,微信596条,论坛贴文67篇,报刊报道57篇,博客贴文24篇。其中,8月7日的相关报道最为集中,形成了舆论高潮。

  相关新闻统计(8.5—8.11)

  相关新闻报道走势(8.5—8.11)

  畸形价值观诱发“微腐败”
 

  官员过生日索要微信红包500.3元,数额看似不大,却反映出一种不健康的官员心态和社会价值观。从网民热议高频词来看,“不正之风”“以权谋私”是舆论关注焦点。主流媒体批评涉事人刑某作为领导干部失德,认为其“吃相难看”,呼吁“勿以恶小而为之”。舆论对此给予批评,反映出社会舆论对官僚思想的一种抵制心理。
 

  目前,部分官员有着“收个微信红包只是小事情”“一点点钱不算贪污”的心态,殊不知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失足。《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都有此类规定,不得“利用工作之便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在公务活动或者工作中接受礼金、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舆论呼吁官员干部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清醒认识到腐败没有大小、形式之分。只要是涉及到贪污,“苍蝇之腐”也照样要受惩罚。
 

  官员舆情回应能力有待提升
 

  在这起舆情事件中,“酒后失言”是最受网民关注的焦点。涉事官员刑某回应媒体,索要红包行为“系酒后失言”,网民表示“是‘酒后吐真言’才对吧!”“喝醉了还能发消息要红包,不愧是干部啊。”虽然是否醉酒未有定论,然而涉事官员应对舆情时能力的缺失可见一斑。舆论危机发生后,涉事官员刑某虽然通过媒体回应了外界质疑,然而“酒后失言”“开培训班只是公益活动”等话语,让公众认为其态度敷衍。事件爆料者“蕉门客”对媒体表示,他将微博发出后,已经有人找到他希望他删除微博,同时可以给点“烟钱”。必要的反思与公开道歉的缺位,让涉事官员刑某留下了缺乏真诚、没有悔改之意的公众印象,导致舆论不满频发。
 

  刑某虽已被要求立即退还微信红包并作出深刻检查,然而通告称“此事机关纪检部门还在进一步核查中,待查清后依纪依规作出处理”,据目前媒体报道情况来看,仍然没有后续。8月6日,有媒体记者致电山西省纪委,值班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信息不太了解,待了解清楚后,会有相关部门予以回应。这也让部分网民质疑相关部门处理速度较慢。舆论认为,“进一步核查”不能一直在路上,政府部门应尽快查清事实,给予涉事人应有的处罚,“微腐败”同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舆论呼吁精准反腐
 

  舆论认为,十八大以来,反腐日渐常态化、细微化,从“打倒巨贪”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微腐败”也成为反腐重要对象。 据中纪委网站,仅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62.3万件次,党纪处分7.1万人。
 

  然而,随着反腐斗争日益严厉,腐败也衍生了“新变种”——由明转暗、隐形变异、花样翻新。其中,微信红包、支付宝、购物卡等方式,为某些官员收取贿赂开辟了新渠道,成为了腐败的“新路径”与“重灾区”。这些新型的腐败方式具有较为隐蔽、范围难以界定、数额相对较小等特点,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
 

  舆论呼吁更加精准的反腐,网络不是法外,绝不能让微信红包等支付工具成为藏“贪”纳“腐”的角落。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更加精细地厘清贪腐的范围,加大对于新型支付工具的监管力度,让变种腐败钻不了法律的空子;运用大数据平台等新型科技手段进行监督检查,做到更加精细、精准、高效地反腐,让变种腐败无处藏身。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文化艺术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