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韩春雨团队还是撤回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那篇备受争议的论文。与此同时,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刊发声明,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这是迟到的声明,此时距这篇论文因同行无法重复而被指责学术“造假”已经一年多了,但至少对于彻底调清事件真相又进有了一步。
中国学术界进步显著。据统计,中国在多个学科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名。中国国内的学者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一方面,在国内高校任教的学者也可以获得国际名校的终身教职,如清华的颜宁教授获得普林斯顿的长聘讲席教授;另一方面,国际知名学者也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中国学者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要合作方。
学术发表事关国家的科研实力,更关系到学者个人的职称、地位与科研经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术造假的行为。作为科研的后发追赶国家,中国对科研的财政支出力度很大,学术造假也伴随着学术进步的进程。例如200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陈进主持的汉芯芯片造假、2008年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造假,今年,因涉伪造同行评议,Springer旗下的《肿瘤生物学》宣布撤回107篇中国医学论文。
但造假的研究成果会误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也会影响到其它学者的研究,在学术造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的研究是无用功,浪费经费、浪费学者的时间精力,造假也向来为学术界所不容。
学术造假很难杜绝,只能通过提高造假的成本来防范,如国内有些高校要求博士生要发表的论文必须等实验室的其它学生重复成功才能投稿,日本文科省要求被质疑的研究人员有义务自行证明数据的真实性。
韩春雨团队及河北科技大学最为人诟病之处就是面对众多学者的实名质疑,并没有给出可信的证据,我们希望在其新近的回应之后,能有令学术界满意的调查程序。
何种调查程序是恰当的?以邻为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小保方睛子被质疑造假后不到两周时间,RIKEN成立独立调查团,一个半月后,公布调查报告,确认小保方存在不正当行为,之后小保方申诉,RIKEN审查小保方的申诉,在一个月后再次认定论文造假。此外,RIKEN还委请外部专家成立第二调查委员会,在当年年底公布了调查报告,认定造假,并对造假行为严厉谴责。
对于“韩春雨事件”的调查,理应透明、阳光、公开,不能再是重复“自查自究”。它应该是校内自查、政府调查以及第三方学术调查的结合,并向学术界、公众及时公布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
彻查学术造假,才能维护学术信誉,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就得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不妨从严肃调查韩春雨事件开始:到底是蓄意造假,还是技术失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