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7月22日电,土坯房已成危房,从半山腰下来要走一公里羊肠小道,就这样邢登武也不肯搬家,“没地可种还叫啥农民?”
在配套设施齐全的湖北省房县窑淮镇三岔村金沟集中安置点,邢登武一家眼下住着75平方米的新房。地没了,可加入了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仅土猪就卖了8400元,“房子政府盖,出门一脚平,干啥都方便,比以前种地挣钱多多了。”邢登武笑着说道。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易地扶贫搬迁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最受贫困群众欢迎,也最考验各地攻坚能力。
“十三五”期间,湖北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63万户、97.79万人,约占全国总搬迁户数和人口的1/10。“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防止急功近利、层层加码,防止形式主义、‘数字脱贫’‘算账脱贫’!”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态度鲜明,坚持求真务实,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
“贫困户易地搬迁是脱贫的搬迁,不是一步达到小康的搬迁”,湖北坚持保障基本、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防止贫困户因搬迁举债增贫。政府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实施“交钥匙工程”,房子竣工验收后直接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
“硬杠杠”不通融,但管长远有伏笔:不少地方,建一层楼的房屋,下三层楼深的地基脚,方便群众脱贫后加盖房子。
面对平均每年搬迁近20万人的硬仗,湖北注重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一方面,该快的“马上办”。对于搬迁规划、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相关手续,坚持“要件齐全、程序简化”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另一方面,该慢的下足“绣花”功夫。为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帽子”戴在该戴的贫困户头上,湖北对标“精准”严格识别。去年,湖北自加压力先行先试精准识别大审计、大整改、大核查——省审计厅组织对全省94个县(市、区)贫困对象精准性展开全覆盖审计;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全省动员近20万名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历时两个月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纠偏。同时,密集出台《贫困人口识别负面清单》等制度办法,杜绝违规识别、监管缺位、数据造假的制度空间。
针对搬迁户心存“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担忧,湖北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不搞一建了之、一搬了之。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践行这一责任担当。”不久前,两场风暴在全省接踵而起:一个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一个是扶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的全面整改,它们都在倒逼各地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扶贫搬迁工作中残留的问题露头就打。
(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