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聚焦“丝路英才计划”资助双创人才
内外平衡加快培养“西安工匠”
助力企业奖励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经验
服务优化“绿卡通”一卡在手处处绿灯
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西安向世界各地发出“人才召集令”!
本月,西安出台了《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希望各类人才在西安建功立业,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尽展其才。
新政中,一系列亮眼的数字,透露着西安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诚意,彰显出振兴大西安的决心。
2021年:到2021年,构建中西部领先的引才聚才、培养使用、人才管理、评价激励、人才服务等五项机制,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和“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的城市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及人力资源优势。
5531计划:《若干政策》的主要目标概括来讲,就是“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具体来讲,就是实施“5531”计划,即:5年内引进和培养国内外在西安创办企业或实施成果产业化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5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30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C类)1000名;引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人才(D类)10万名(其中参与“双创”人员不少于2万名),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E类)80万名;海外人才5万名。
364产业体系:围绕“364”产业体系,“三区双创”及党政管理、经济金融、教育医疗、人文社科等领域紧缺型人才,即重点引进、培养、激活包括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地方级领军人才(C类)、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人才(D类)等四类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E类),使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4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新突破,使“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三区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工作实现新进展。
38亿:按照《人才若干政策》,统筹安排不低于3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5年累计对人才个人奖励资金需求为38.21亿元(年均约7.6亿元)。
1问为何要打造人才高地?
“求贤令”为大西安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为班长的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更把“人才强市”战略提到新高度。进一步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理念。
王永康书记来西安工作五个多月来,他先后20余次就人才工作作出专项指示和批示,多次走访院士专家听取对西安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并每月29日参加“创业在西安系列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创业者交流座谈。市上主要领导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递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的坚定决心,在全市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服务人才、发展人才”的良好氛围。
为让西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西安人才新政《若干政策》出台。该政策主要着力解决我市产业领军人才短缺、国际化人才偏少、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服务环境不优等问题,使各类人才在西安尽展其才。
新政的出台将破除原有障碍,极大增强西安对人才的吸引力、竞争力,吸引更多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高层次人才来西安创业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问如何打造人才高地?
以“真金白银”政策筑巢引凤
求贤若渴,引而不竭。
西安新一届市委把“人才强市”战略提到了新的高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西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现在,西安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动作。
西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度,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以前所未有的服务和保障,形成了西安的人才新政——《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
本月刚刚出炉的这一重磅人才新政,是西安人才政策的升级版,为历年来分量最重,其扶持力度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可以说是不拘一格。
西安希望借此向全球广纳良才,以“真金白银”政策筑“巢”引才,让各类人才来西安创新创业。这23条新政,从目标要求、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服务保障等5个方面,精准聚焦、助力企业、内外平衡、服务优化,既具有操作性,又具有西安本土特色。
特点一:精准聚焦
“丝路英才计划”资助双创人才
新政聚焦精准,提出通过市场化方式统筹安排不低于30亿元的人才创业创新基金,聚焦重点产业,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更大力度集聚人才。
西安用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把最好的资源聚集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物。
关键词【丝路英才计划】:对在西安创办企业或开展成果产业化活动的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C类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项目配套奖补;参与双创的D类人才(围绕“364”产业体系、“三区双创”及资本运作、上市辅导、自贸区管理、军民融合、旅游开发、教育医疗、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等领域所需创新型人才和紧缺型人才),根据项目规模给予每人一次性2万~5万元项目资金资助。
关键词【多元化引才机制】:设立引才“西安伯乐奖”,对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每引进落户一名A类、B类、C类人才,共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人才中介机构引进D类人才按每名给予1000元奖励。
关键词【实行动态支持机制】: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产品纳入《西安市创新产品目录》,并对前两年采购高层次人才创新产品的企业,给予采购额1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特点二:助力企业
奖励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
重视人才,如何用好人才是关键。如何让人才在百舸争流中一展所长?社会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至关重要。《若干政策》总体上体现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的政策功能和角色定位,尤其注重激发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发挥企业用人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加快人才培养载体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等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视规模和成效一次性给予设站单位30万~100万元资助。新增100家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创新基地。鼓励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组织)、专业论坛在西安举办或永久性落地,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关键词【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培育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企业培育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每年评选10名有突出贡献企业家和20名优秀新星企业家,给予一定金额的资金奖励。
关键词【鼓励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在人才工作方面改革创新探索形成的经验及模式,按照在全国、全省、全市可复制推广三个层次,对企业和社会机构,通过其所属行业领域的产业专项资金每条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各区县、开发区、相关部门形成的经验与模式,按在中省市推广的层级,分别在年度考核中给予0.3分、0.2分、0.1分加分。
特点三:内外平衡
加快培养“西安工匠”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应引进紧缺人才,还应激活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内外平衡,着力解决我市产业领军人才短缺、国际化人才偏少、人才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服务环境不优等问题,使各类人才在西安尽展其才。据悉,《若干政策》在支持集聚海内外人才的同时,也充分考虑调动和激发市内现有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
关键词【实施人才培养三大计划】:“百名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营管理、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每年遴选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人才,给予每人30万元的项目资助。“百名双创新星”计划,每年通过“双创”竞赛活动选拔和培育100名左右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人才,给予每人20万~100万元的项目资助。“百名管理人才培训(交流)计划”,每年遴选100名左右相关岗位的业务管理骨干赴国外进行学习培训,赴国内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
关键词【加快培养“西安工匠”】:未来五年,每年重点建设5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10名首席技师,组织开展“西安工匠”和“西安工匠之星”评选,鼓励各类技能人才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对获奖个人或团体,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并给所在企业奖励10万元。
关键词【建立高层次人才荣誉制度】:设立“西安英才奖”,对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重大科研突破、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给予30万~50万元奖励。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不少于10名,其中对获特别贡献奖的个人,给予150万元的奖励。
特点四:服务优化
“绿卡通”一卡在手处处绿灯
记者看到,在新政中,不仅让人才的落户政策更宽,甚至连孩子的问题也想到了,入学就医等都有关照。
关键词【“清单制”“帮办制”服务】:由市人才中心会同市政务中心统筹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岗位和统一受理窗口,政府出资选择专业的社会代理服务机构,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两个清单”(服务清单、政策清单)、免费实行“四个帮办”(引进落户、创办企业、人才政策兑现、社保医疗教育等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关键词【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建设专家公寓和人才园,联合用人单位采取各种形式解决高层次人才阶段性住房需求。其中,A类人才可免租入住18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在我市工作居住满5年并取得本市户籍,且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政府将房产证办理到A类人才本人名下后,产权赠予个人。
关键词【提供优质生活服务“绿卡通”】:对A、B、C、D类人才,实行优质生活服务“绿卡通”制度,在医疗、子女就学、落户等方面实现“一卡在手、处处绿灯”。多渠道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宜居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活环境和配套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诉求“直通市领导”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中的问题。
3问打造人才高地有啥高招?
户籍新政——打破人才引进瓶颈
从今年3月1日起,我市实施户籍新政,全面放开、降低落户条件,打破了以往人才引进的落户限制。新政实施至四月底,已新增落户23272人,其中学历落户15400人,占比66.2%。
本次户籍准入政策的调整,可概括为“三放四降一兼顾”,“三放”就是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的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四降”就是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落户条件、降低长期在我市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落户的社保缴费年限;“一兼顾”就是兼顾了我市户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事实上,这次户籍准入政策的调整正是以吸引人才为前提,是对我市现行部分户籍准入政策的深度改革,旨在全力打造方便各类人才汇聚西安就业创业的新型落户政策,调整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次户籍准入政策的调整改革,充分向各类人才张开了双臂,向各界展示了西安吸纳人才的信心与决心。
户籍新政以放宽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条件为核心,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国民教育同等学历和留学回国人员,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以下,无论是否在就业择业期内,愿意在我市市区就业、创业并定居生活的,都可持相应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户口簿(或集体户口卡)申请落户。对于技能人才,降低了他们的入户门槛,把社保年限、就业年限、合法固定住所的年限基本上都取消了。政策的出台一举打破了以往高校毕业生落户及人才引进的瓶颈,激发了人才落户西安建设西安的热情。新政实施第一天,全市各公安分局户政办理大厅门前人头攒动,市民热情高涨,办理户籍业务排起了“长龙”。
仅3月1日当天,全市共接待咨询群众9200余人,初审受理落户材料2088份。迁入西安77人,其中人才引进2人、大中专毕业9人。市公安局户政处当天接到咨询电话101个,有87个是咨询户籍政策,而在这87个咨询电话中90%是咨询学历落户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