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进行配额考核,2019年度配额指标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另行发布。
这是继经历了今年3月、9月两轮征求意见后,再度发布《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落地在即。那么,此次《征求意见稿》较之前会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如何推进其进一步落地?
首提激励性指标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9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此次《征求意见稿》在涉及到调整层级、简化内容、完善方式、衔接机制等方面作出诸多调整。如,在配额义务核算方面,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除了“以实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为主要方式完成配额”外,还可以“向超额完成年度配额的市场主体购买其超额消纳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实现,双方自主确定转让价格”,并且可以“自愿认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绿证对应的可再生能源电量等量记为配额完成量”。
业内人士表示,与前两次征求意见稿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围绕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政策框架逐步简化、清晰,政策细节逐步明确。“这可以避免了政策交叉重叠,降低了实施难度。”
作为此次最大亮点之一,首提激励性指标。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各省级行政区域规定的应达到的最低可再生能源比重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按超过约束性指标10%确定激励性指标”。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超额完成约束性指标将予以鼓励。”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这是此次《征求意见稿》一大亮点,一些指标完成较好的省份可能期望国家层级在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规划和布局上给予倾斜。
破除两大瓶颈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面临两大瓶颈:消纳不足、补贴缺口扩大。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表示,配额制是可再生能源行业一项重大、复杂、涉及面广的政策,将会从消纳、补贴等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易跃春说:“配额制通过分省制定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指标,并考核市场主体配额义务完成情况,可显著提高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发展、消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配额制的核心目标是要解决消纳的问题。”在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文磊看来,量化清晰的配额制实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有利于缓解新能源电力消纳的难题。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6%。全国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为6%;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超过10%的地区是甘肃、新疆、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
“对电力消费设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从需求侧解决清洁电力的消纳问题。”阳光电源副总裁程程认为,承担配额义务的市场主体主要是电网公司、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通过政策强制要求几类市场主体消费清洁电力比例,有利于激发清洁电力的需求侧市场。
“配额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和新能源电力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丁文磊表示,通过倡导市场化的交易行为,弥补补贴的缺口,降低对补贴依赖。“随着降低对补贴依赖,行业将会形成更加良性的竞争氛围。”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累计达到1127亿元,其中,光伏发电补贴缺口约455亿元。
程程还表示,配额制政策有利于刺激市场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从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树立企业的信心。同时,配额制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市场行情,更为合理地制定业务布局,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如何落地实施
业内人士表示,配额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但配额制的义务主体覆盖在需求侧,涉及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所有环节,关系到的利益主体非常广泛。那么,未来如何积极妥善地推进配额制落地?
在PGO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秘书长周元看来,关键问题主要是需要明确负责任的主体以及目标任务要求。“配额制实行是一个由先强制再到自觉的过程,但需要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去监督。”程程也认为:“应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各方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为政策落实提供可能性。”
“配额制执行,会面对诸多考核压力,比如说,考核各级地方政府和供电公司,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时,这两个考核对象会不会尽心尽力执行呢?这是未知数。”丁文磊表示,配额制应最大力度地从源头上抓起,比如,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五大四小发电企业里仅有国电集团的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比达到全部装机量的15%,那么,其他发电企业只能加大装机速度,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对于高耗能、用电量大的制造企业,应该通过配额制的考核,让其有利用新能源的动力,“配额制最终的目的,让更多人用起新能源来。”
业内人士认为:“为确保配额制实施,当前需要一方面完善绿色证书市场,另一方面对配额超额完成量交易进行规则制定。未来,需要用市场化机制履行配额义务,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记者 叶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