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新举措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25





  为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解读国务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新举措

zimaoqu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3个方案和关于做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旨在更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一系列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举措有何新看点?试点经验如何复制推向全国?24日,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广东省副省长欧阳卫民、天津市副市长赵海山、福建省副省长郑新聪以及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读。


  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多领域为深改探路


  进一步深化粤津闽三地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有何新看点?任鸿斌介绍,方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改革关键环节,在多个领域深入开展改革探索。


  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提出了建设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等18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天津自贸试验区围绕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提出了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推动前沿新兴技术孵化和完善服务协同发展机制等16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福建自贸试验区围绕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提出了打造高标准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透明化和加强闽台金融合作等21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下一步,商务部作为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和3省市人民政府,抓紧制定任务分工台账,做好组织实施。”任鸿斌说。


  更好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


  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


  “自贸试验区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任鸿斌说。


  他介绍,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各自贸试验区深入探索、大胆尝试,此前已形成123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分批次向全国推广移植。在此基础上,此次又提炼形成新一批30项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包括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27项,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3项。


  谈到自贸试验区形成的开放金融服务业经验,唐文弘说,目前商务部正在推进修订两张负面清单,一个是全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另一个是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这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这些改革试点经验来自地方但服务于全国,较好体现了对比试验、互补试验的成果,达到了通过差异化探索,形成更多元化、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效,更好地释放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任鸿斌说。


  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


  自粤津闽三地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在多个领域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三地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推动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欧阳卫民表示,广东自贸试验区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率先创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同时,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在CEPA框架下率先对港澳服务业进一步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此外,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是未来两到三年进一步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原来的总体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赵海山说。


  赵海山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加强与“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的联动,扩大汽车、飞机、船舶维修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和银行、保险、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通过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务发展、全力打造汽车平行进口全产业服务链等举措,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此外,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对台先行先试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独有的特色。”郑新聪说,下一步,福建省将创新产业合作新机制,主要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金融、文化创意和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生成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并通过扩大对进口台湾商品实施“源头管理、快速验放”的种类,对“小三通”客轮进出港、台车临时入闽进一步提供便利,建立通关合作新模式,还将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拓展交流交往新渠道,努力把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前沿平台。(记者郁琼源、胡璐)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