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摩托车产销量止跌回升 出口量恢复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7-31





  我国摩托车行业经过连续5年的下滑,今年上半年在出口增长、内销平稳的双重作用下,产销量止跌回升。

  产销恢复增长 增速加快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摩托车行业产销出现了回升的趋势。1~6月,全行业累计产销846.92万辆和849.69万辆,同比增长3.74%和4.16%,增速比1~5月加快1.84和2.15个百分点,由1~3月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其中,二轮摩托车产销738.95万辆和741.71万辆,同比增长3.25%和3.64%;三轮摩托车产销107.96万辆和107.97万辆,同比增长7.25%和7.83%。
 
  6月,全行业完成摩托车产销157.62万辆和157.44万辆,环比增长4.2%和5.14%,同比增长12.64%和14.76%,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6.43和7.52个百分点。其中,二轮摩托车产销141.77万辆和141.57万辆,环比增长6.19%和7.23%,同比增长16%和18.27%;三轮摩托车产销15.85万辆和15.88万辆,环比下降10.75%和10.47%,同比下降10.51%和9.24%。

  跨骑车踏板车增长明显
 
  1~6月,全行业跨骑车产销436.42万辆和434.91万辆,同比增长4.44%和4.27%;弯梁车产销134.69万辆和134.51万辆,同比下降0.74%和2.38%;踏板车产销167.83万辆和160.74万辆,同比增长3.5%和7.18%。
 
  6月,在二轮车三大品种车型中,跨骑车和弯梁车表现较好,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实现增长,踏板车产销低于上月,同比产量下降,销量与同期基本持平。
 
  6月,跨骑车产销86.56万辆和85.98万辆,环比增长8.63%和10.02%,同比增长27.29%和30.2%;踏板车产销29.35万辆和30.15万辆,环比下降2.82%和1.1%,同比产量下降1.68%,销量增长0.01%;弯梁车产销25.87万辆和25.43万辆,环比增长9.48%和8.77%,同比增长6.13%和8.18%。从各车型销量占二轮车总销量的比重看,跨骑、踏板和弯梁三类车型占比分别为60.74%、21.3%和17.96%。与上月相比,跨骑车和弯梁车份额提升,踏板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跨骑车提升5.56个百分点,踏板车和弯梁车分别下降3.89和1.68个百分点。

  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摩托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开展,我国大排量摩托车增长迅速。1~6月,我国产销250ml及以上排量摩托车50.77万辆和50.41万辆,同比增长26.17%和30.81%。
 
  其中,250ml摩托车产销46.72万辆和46.28万辆,同比增长22.21%和26.29%。占两轮车总产量的6.32%。250ml摩托车是属于休闲娱乐型的入门产品,2014年以来,250ml在一直处于增长趋势。2016年增长率高达9%。所占二轮车总产量的比例也由3.3%上升到5.5%。预计今年增长率在20%以上。
 
  排量250ml以上的摩托车产销4.05万辆和4.13万辆,同比增长101.49%和118.52%。排量250ml以上生产企业主要有钱江、春风动力和常州光阳,3家企业约占250ml以上摩托车总产量的70%以上。

  三轮车同比保持增长环比下降
 
  今年上半年,三轮摩托车产销107.96万辆和107.97万辆,同比增长7.25%和7.35%。
 
  6月,三轮摩托车各品种车型产销环比和同比均下降。6月,正三轮摩托车产销15.84万辆和15.87万辆,环比下降10.76%和10.39%,同比下降10.51%和9.23%。其中,普通客运三轮车产销1.15万辆和1.08万辆,环比下降16.66%和20.65%,同比下降43.49%和45.19%;普通货运三轮车产销14.69万辆和14.79万辆,环比下降10.26%和9.54%,同比下降6.21%和4.65%。
 
  6月,普通货运三轮车销量占正三轮车总销量的93.18%,比上月提升0.8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4.48个百分点。

  产销前十名企业中9家企业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上半年,摩托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依次为:大长江、隆鑫、宗申、力帆、银翔、广州大运、五羊-本田、北方企业、新大洲本田和钱江,分别销售105.07万辆、56.59万辆、56.36万辆、55.81万辆、50.26万辆、49.07万辆、47.21万辆、41万辆、34.59万辆和18.83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隆鑫小幅下降外,其他9家企业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大长江和广州大运增速较快,超过30%。1~6月,上述10家企业累计销售514.78万辆,占摩托车总销量的60.58%,比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

  摩托车出口量恢复增长
 
  上半年我国共出口摩托车377.31万辆,同比增长10.25%,占摩托车总销量的44%。上半年,我国摩托车内销472.24万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摩托车产销增长,基本是由出口拉动的。
 
  上半年,出口量位居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250系列和50系列,分别出口133.07万辆、91.76万辆、63.20万辆、27.75万辆和21.76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出口量呈不同程度增长,250和150系列增速更快。上半年,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337.54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89.46%。
 
  上半年,出口金额排名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依次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250系列和50系列,出口金额分别为6.86亿美元、4.73亿美元、2.67亿美元、2.20亿美元和1.2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110和50系列出口金额呈小幅下降,其他品种各有增长,其中250系列增速接近30%,表现依旧突出。
 
  上半年,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17.67亿美元,占摩托车出口总额的87.22%。
 
  2017年上半年,摩托车生产企业产品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隆鑫、宗申、新大洲本田、广州大运、五羊-本田、大长江、力帆、银翔、钱江和广州豪进。与上年同期相比,五羊-本田、力帆、银翔和广州豪进产品出口金额小幅下降,其他企业增速均超过行业,其中广州大运、钱江和宗申增速超过30%。上半年,上述十家企业产品出口金额合计13.62亿美元,占摩托车企业产品出口总额的57.49%。
 
  上半年,摩托车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隆鑫、银翔、广州大运、力帆、宗申、大长江、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航天巴山和广州豪进。与上年同期相比,隆鑫出口量略有下降,其他9家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航天巴山、广州大运和宗申增速更为明显。上半年,上述10家企业共出口223.19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59.15%。
 
  6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出口表现继续好于上月,其中产品出口总额和整车出口量环比呈小幅增长,同比增速更为明显。
 
  6月,摩托车生产企业产品出口总额4.48亿美元,环比增长4.47%,同比增长22.10%。其中:摩托车整车出口72.11万辆,环比增长6.77%,同比增长27.73%;出口金额3.86亿美元,环比增长5.91%,同比增长25.21%。
 
  6月,摩托车销售前十名企业(集团)为大长江、力帆、隆鑫、宗申、广州大运、五羊-本田、银翔、新大洲本田、北方企业和钱江,分别销售18.2万辆、11.6万辆、11.05万辆、10.15万辆、9.23万辆、8.78万辆、8.72万辆、7.17万辆、6.94万辆和4.06万辆。与上月相比,5家企业销售量增长,5家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10家企业销售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大长江、力帆、宗申、广州大运和钱江5家企业增幅显著。6月,上述10家企业累计销售95.89万辆,约占摩托车总销量的60.9%。
 
  6月,出口量位居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为:125系列(110ml<排量≤125ml)、150系列(125ml<排量≤150ml)、110系列(100ml<排量≤110ml)、250系列(150ml<排量≤250ml)和50系列(排量≤50ml),分别出口25.20万辆、18.45万辆、12.46万辆、5.39万辆和3.76万辆。与上月相比,上述五大系列出口量均呈增长,其中50系列增速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五大系列出口量均呈两位数较快增长,250系列增速更为明显。6月,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65.26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90.50%。
 
  6月,出口金额排名前五位的系列品种依次为:125系列、150系列、110系列、250系列和50系列,出口金额分别为1.31亿美元、0.96亿美元、0.53亿美元、0.41亿美元和0.20亿美元。与上月相比,250系列出口金额有所下降,其他品种呈一定增长,150系列增速居前。6月,上述五大系列品种共出口3.41亿美元,占摩托车出口总额的88.34%。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均呈现增长
 
  1~5月,据中国汽车协会统计90家企业,营业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7%;营业成本407亿元,同比增长8%;营业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5亿元,同比增长6%;投资收益3.7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和销量同步增长,同时也得益于产品结构的变化,高端产品占比增长。(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