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热议进博会: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典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1-05





  定于11月5日至1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将有来自1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0余家企业参展,预计参会人数将超15万。在多边主义遭遇严峻挑战的当下,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出把门越开越大的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盛赞。

  规模:震动世界


  世界最大出口国中国正在打造一个新形象——进口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此评价进博会。报道称,即将在上海举行的这个历时一周的盛会很畅销。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租用了展位。


  据塔斯社报道,除200家行业龙头企业外,还将有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其他代表参加进博会。30个非洲国家的百余家企业也将在进博会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力求开发中国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


  各个国家与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塔斯社报道称,超过90家巴西企业将展出食品和农产品、服装和消费品、医疗设备、保健和服务产品。特产之一无疑将是咖啡——十余家生产商准备介绍品质最好的系列产品,力求最大限度占领中国市场。英国将有保健、生物医学科学、金融和专业服务、教育、消费商品、食品和农产品、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行业的30多家企业来华参展。俄罗斯将在2000平方米的展台上展出传统和创新行业的产品。德国将带来最大的展品——科堡阿道夫·瓦尔德里希机床有限公司重达200吨的粉碎机。韩国的贸易代表同样在研究突破传统出口领域的可能性,包括每年收入达49.6亿美元的化妆品行业,并开发新的盈利方向。


  正如《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指出的,各国企业对该博览会的兴趣反映了中国对从先进工业生产系统到食品与服务等消费品的巨大购买力。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的胃口可能很快会震动世界,就像此前它巨大的制造业产出震动了世界一样。


  机会:不容错过


  据拉美社报道指出,各界对此次博览会寄予很高期望,因为这将是各参展商向中国市场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大好良机。本届博览会孕育着无限商机。


  全世界都在努力抓住这个机会。


  南非贸易与工业部部长罗布·戴维斯将率团参加进博会。他表示,进博会为南非企业提供了开拓中国市场的良机。他说:“此次博览会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南非参展团重点关注南非关键行业尤其是葡萄酒的出口。另外我们还关注与中国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合作。”


  印度尼西亚工商会副主席辛塔说:“能够参加进博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给希望扩大对华出口的外国企业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中国市场的机会,我们也希望借这个平台让印尼的特色产品在国际打响知名度。”


  阿拉伯贸易商业资讯网站报道,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农业总监伊戈尔·布兰道说:“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进博会将成为促进巴西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约翰·爱德华兹说:“英国在创意产业、教育和金融服务方面享有盛誉,但是中国消费者对英国的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产品的关注较少。我们希望进博会能让中国消费者看到来自不同行业的最好的英国产品。”


  正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合设机构——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冈萨雷斯指出的,首届中国进博会孕育全球发展新机遇,将切实推动国际贸易与多边合作。


  典范:共赢平台


  巴基斯坦《国际新闻报》网站刊发的报道指出,中国致力于将进博会打造成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展会。进博会将国家展、公司展和论坛三者相结合,以促进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全球经济。它将有力地加强各国的商业联系,帮助国外企业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文章援引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阿兰查·冈萨雷斯的话称,“进博会是独一无二的博览会,它是国际贸易实现双赢的最佳例证。”


  《外交学者》杂志报道指出,从1957年起中国就开始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但今年的进博会是首次把重点放在进口的博览会。文章认为,这一宗旨显示了中国在目前全球环境中“明确支持包容性全球化”的决心。进博会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成为中国展现其“国内市场魅力”以及对外国商品持欢迎态度的平台。由此进一步加深外国经济体对中国的支持,同时让其他国家在评估与中国贸易的问题上采取新的视角。


  瑞士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机构在介绍进博会的文章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此次博览会是展示中国坚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平台。


  参加进博会的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接受美国展览会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今年召开的博览会说明中国希望继续向全球开放市场,与全球的贸易伙伴“建立更强的经济纽带”。


  正如德国工商总会东亚处处长托马斯·柯尼希所说,进博会的召开体现了中国开放、共赢的态度,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记者 张红)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