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甘肃学生魏祥如愿以偿开启他在清华大学的新人生。两个月多来,这个出身寒门、身残志坚的青年感动了许多人。
今年,像魏祥一样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共有6.3万人。此外,还有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共安排28.7万人。过去五年,共有过百万贫寒学子通过这两项特殊政策改变了命运。
在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人民币之后,如何让更多民众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是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认为,今天民众对民生权利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一方面中国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已经富裕起来的民众对物质、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更高需求,对改革的期望值更高。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郑重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官方数字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实现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基尼系数从2013年的0.473降至2016年的0.465,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高昂的房价、不低的看病费用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中国已经与改革开放之初不可同日而语,人们的需求也不只是吃饱穿暖等基本层面的需求,对绿水蓝天、卫生健康、优质教育、体面生活的重视比改革开放之初要高很多,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要求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个人收入的提高。
2015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二孩政策、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养老金并轨等实施。国家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显著增加,增幅持续高于整体支出增幅。
一些变化悄然发生。贫困地区学生获得更多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在外地看病住院医保可以直接结算;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雾霾天在减少;手机拨打长途电话不再收取漫游费……
各部门也主动针对民众关心的问题立下一个个“军令状”。比如,今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幅控制在10%以下,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均下降15%以上等。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八个‘更’覆盖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关信平表示,要做到这八个方面,就要从解决民众最关心、现实的问题入手,一方面继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供给质量,最终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马海燕)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