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的雄安新区覆盖安新、容城、雄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三县各有特色产业,正因如此,“北方鞋都”、“北方服装名城”等称号甚至盖过了三县的本名。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容城服装业完成产值256亿元,雄县塑料包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安新制鞋业的年产值也达到45亿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同时,“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定位也非常明确。
那么,在未来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如何协调新区的高端高新产业及现有传统产业的关系呢?对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曾表示,重点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做好现状传统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做好就业保障;统筹好移民搬迁和城镇改造,让搬迁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谈到如何建设时也表示,要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序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发展。
在雄安新区设立“满月”之际,证券时报记者再次走入新区,探寻这里的传统产业版图,看看对于新区定位及规划,企业主们都有哪些期待。
雄县:何去何从的软包装产业基地
2008年,雄县被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2013年又被中国包装协会授予“中国软包装产业基地”,12余万从业者,有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3000余家企业,这些数字记录了一个小城的创业史。
记者从雄县县委宣传部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雄县塑料包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位列当地四大支柱产业之首。
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发布后,雄县房地产市场曾是新区三县中最为火爆的,如今房地产市场已降温,企业家们亦不敢松懈。
“雄安新区设立消息出来后,企业家们的心情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秘书长邵岩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非常兴奋,毕竟雄安新区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不过,到了4月3日、4日,企业家们的心理波动就特别大,因为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是高端产业,传统产业何去何从,他们心里并没有底”。
雄县的另外一个招牌是中国·雄县包装印刷博览会,从2002年开始,每年一届,每逢博览会,全国的包装机械厂商以及当地的生产商都会参加展览,这也成为雄县的一个名片。“当时举办博览会,是为了给本地的塑料包装产业上档升级、更新设备提供方便,机械厂商们对雄县也很看好。”邵岩说。今年,协会原本计划安排今年新一届博览会9月20日举行,但是新区设立消息出来后,博览会的报批事项目前也已处在刹车状态。企业不敢购买新的设备,但是他们也担心,如果设备不更新,企业不进步,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据了解,为了稳定企业家们的情绪,雄县政府在4月10日召集了当地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开了一次协调会议,当时企业的主要诉求就是希望能够在本地做一个园区规划。
邵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大一点的企业要搬迁,仅设备搬迁就要几百万,更别说在外地买地建厂了。另外,搬迁后,当地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是继续雇佣原来的熟练工还是重新雇佣当地的工人?这些都不是一件小事情。
压延制革是雄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产品占据国内30%左右的市场份额。对于传统产业走向何方,当地几家大的企业老板心中也有顾虑。如果搬迁,边建边生产,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资金,个体企业难以承担;如果现在停工,到外地建新厂,客户就会流失。
记者从雄县发改局获得的《雄县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在谈到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建议时提出,鼓励优势主导企业依靠工艺优势、设备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实现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小微企业“抱团取暖”,合理划定“传统产业提升聚集区”设定门槛,使小微企业组团入园。不过关于这份文件的背景,发改局人士告诉记者与雄安新区规划并没有关系。
邵岩告诉记者,据其了解,目前雄县已经有9家纸包装企业自发地做了重组方案,希望能打包在一起,上档升级。“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要建园区的话,门槛会很高,不集约化发展,单体作战肯定要被淘汰。”邵岩认为,虽然现在土地申请被冻结,但是这些企业重组后,进园还是有希望的。
上述《报告》还提到,由于雄安新区主城区未涉及雄县,建议在符合新区总体规划前提下,合理安排区域,引导企业聚集。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以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外,《报告》提到,积极导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战略发展需求的央企、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驻雄县,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过剩产业工人就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4月16日“河北发布”的微博消息,针对三县部分企业高度关注的搬迁安置、未来发展等问题,新区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从传统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特点入手,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建设企业园区。
容城:忐忑的服装厂主希望得到妥善安排
容城县政府以及新成立的雄安新区筹委会座落在县城的奥威路上,这里交通便捷,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和高铁站。而在奥威路尽头,屹立着一座刻有“北方服装名城”的石门,格外显眼。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规模或大或小的服装厂。容城的两家新三板企业澳森制衣、津海股份也座落于此。
与雄县的塑料包装产业一样,容城县的服装产业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另外,容城也在2006年被中国纺织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评定为中国男装名城和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
容城县委宣传部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容城县服装产品涵盖西服、衬衫、休闲、棉服、运动、裤装等6大系列,年产各类服装4.5亿件(套),去年,服装业完成产值256亿元。
记者在津海股份门口看到,一考察团刚刚在厂区内参观完毕,准备坐车离开,厂里领导则出来送行。门卫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的标杆企业,最近有不少媒体来采访,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也不在少数;不过,津海股份以未得到上级指示为由婉拒了记者的参观、采访需求。
离津海股份不远处,有一家中小规模的服装厂,记者看到,紧邻马路的是这家服装厂的工厂店,里面展示着各类西装,或许是由于假期的原因,店内并没有客人光顾。工厂店后面,是这家服装厂的生产车间,时不时有工人进进出出。
“这几年实体店都不好做了,一年不如一年。”一服装厂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主要做来料加工和自有产品,但是由于人工成本不断攀升,服装厂的日子也不如从前了。“现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一年5万元,管理岗位更高,平均工资已经比2010年时上涨了2万元,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3。”
当地的一位官员则告诉记者,容城的服装业以外贸加工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最为鼎盛,在新形势下,容城服装业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节奏,和南方企业的差距也就逐渐拉开了。
谈到近年来当地服装业的变迁,服装厂老板表示,这两年已经有不少人陆续退出服装行业,转投其他行业。这些年新开张的服装厂几乎没有,而她自己的厂子也维持着原有七八十人的规模没有扩大。
“当然是一件好事。”说起雄安新区的设立,服装厂老板这样对记者说道。但是,对于未来容城的服装业会走向何方,她告诉记者,内心也很忐忑。“我觉得服装产业还要做下去,大一点规模的可能会聚起来,小的服装厂可能就会被取缔。”她告诉记者,之前县里的工作人员已经来征求过意见,可能会采取兼并的措施。
“我们服装厂雇佣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只要工人能有个安置,服装厂能有安置,怎么安排我们都能接受。”谈到对新区的希望时,服装厂老板告诉记者,容城的服装产业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很多服装厂主将一辈子的心血投入到经营中,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安新:协调新旧产业生态环保是重点
提到安新县,或许你会觉得名不见经传,但是提到白洋淀,那就是无人不知了。白洋淀大部分淀区都在安新县境内,这也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旅游业。根据当地统计,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白洋淀景区共接待游客18312人次,创经济效益1649万元。
除了旅游业,安新县还有有色金属、制鞋、羽绒三大传统产业,其中,安新县羽绒业年产羽绒服装1000万件,年产值6.7亿元。安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羽绒生产基地,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羽绒集散地。
安新县制鞋业现有企业17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各类鞋1.5亿双,年产值45亿元,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记者在安新县采访时,来到了位于三台镇的三台鞋材鞋业交易中心,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诉记者,交易中心总共有300多个门面,聚集了200余家商户。
据了解,当地的鞋材厂商主要是从南方的福建等地进货,将鞋材销售给三台周边的鞋厂,再由鞋厂进行加工、出售。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诉记者,三台镇拥有完整的制鞋产业链,基本没有人去外地打工。生意做得大的自己开工厂,做得小的也有个店铺,而他自己的鞋材店每年的销售额也有八九百万元。
谈到雄安新区设立,这位鞋材店老板也不无忧虑,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年的经营都比较稳定。从底厂、面料、扎眼、鞋垫加工到整鞋、物流,三台本地都有相应的配套产业,“虽然现在关于制鞋产业搬迁的传言不少,但是只要整个产业链不散了,大家还可以生存”。
另外一位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鞋材生意的老板则向记者表示,鞋材商在从上游进货时,上游商家要求现金结算,即使建立了互信,也只能放宽到1个月内结清;但是在向本地鞋厂销售时,下游鞋厂长期欠账导致鞋材商资金周转困难。
“我现在最关心账款如何收回。”这位鞋材老板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生意本就不是很好,新区设立的消息出台后,账款回收也变得更难了一些。
“从春节到现在总共收回不到5万元,而前些年到了5月份能收回五六十万。现在手里没现金就不能进货,不进货就没货可卖,给鞋厂的供应断了,他们就更不会早点还账了。”鞋材老板向记者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鞋材交易中心看到,背后不远处正冒起滚滚的黑烟,而在交易中心右前方不远处的一片田地里,长长的蓝色铁皮围了一圈,其中堆满了各种垃圾,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当地鞋厂用剩的边角料集中处理地。
生态环保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协调新旧产业的关系上,安新县还要加上一条,如何保证环境与产业的和谐,做到可持续发展。
容城官员谈变化: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
“要想出精品,就急不得,我们现在的工作紧锣密鼓,不会准备不充分就进行建设,时间紧张,但不会匆忙上马。”记者在容城采访期间,一位当地县政府官员如此向证券时报记者形容现阶段的工作状态。
设立雄安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但是目前新区三县的支柱产业中,无论是容城的服装、雄县的塑料包装亦或安新的制鞋等,均为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很难与新区定位搭上边,如何协调新区的高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主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对于新旧产业如何协调,这位官员向记者表达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存在两方面机遇,一是当地产业的整合提升、消化吸收;二是向外搬迁转移。
“现在当地传统产业的布局非常分散,同时技术水平、能力、规模各方面离新区的定位也有一定差距,其中有集中、整合、提升的机遇。”这位官员认为,从尊重现状的原则来看,原先的特色产业不会完全消亡或者搬迁,只要整合、提升,能够适应新区的发展需要,就可能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
但是,这位官员也指出,新区设立后,原来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引领的企业可能都要逐渐搬迁。比如造纸、印染等涉水行业以及部分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既然要向外搬迁,那么搬到哪里就是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告诉记者,现在不仅省内的区县,就连西部省份的区县也纷纷来容城进行洽谈,希望承接容城的现有产业。“邢台的、陕西的,都已经派人过来对接了,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层次不同,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供就业机会,所以要是有合适的他们也希望承接下来。”
在谈到产业转移及更新换代对当地经济会有何种影响时,这位官员告诉记者,从新区建设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的定位非常关键。“将来很可能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符合发展理念的产业才能进来,因为这不是工业聚集地,而是研发聚集地。”
在他的理解中,服务业会随着新区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但可能不会是新区的核心,只是补充。“核心还是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要体现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理念。”
记者注意到,4月26日,雄安新区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的消息显示,雄安新区临时党委、筹委会目前已接管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人事、党务、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始行使规划、建设、国土等管理事权。
上述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县里的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做好管控,二是对接全国各地希望参与雄安建设的企业与个人。外来的企业、个人,可以填写信息登记表,与政府部门建立最基本的对接联系方式,等到将来新区具体规划出台后,再进行深入对接。
“新区的发展肯定离不开项目建设,但是也需要等到产业规划出来后,根据各个区位的功能划分,才能逐步确定满足新区发展要求的项目。”上述官员告诉记者,包括央企、地方国企以及中国500强在内的很多企业都表达了希望参与建设雄安新区的意愿。据了解,目前仅向容城释放出参与意向的企业就包括铁路、石油、新型材料、基础设施等众多门类。
“想来的企业太多了,现在已经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商选资了,只有满足新区发展要求的才能进入。当然,新区的建设也面向全世界公开招标,包括项目、建设、规划等等。”这位官员的这句话似乎更值得玩味。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