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推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工程十多年来,境外经贸合作区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泰中罗勇工业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一批标杆工程。然而,境外经贸合作区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全球化智库(CCG)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0)》建议,积极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转型升级,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凸显斐然成绩
早在上世纪末,中国企业就开始了海外产业园区的探索。2006年,商务部推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工程,并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原则。十多年来,境外经贸合作区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泰中罗勇工业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一批标杆工程。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国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建设了113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360亿美元;入区企业超过4660家,总产值超过千亿美元。
境外经贸合作区可以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海外发展基地,降低投资经营成本,并通过加强企业间合作共同抵御海外投资风险,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创造前提条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选择。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也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遭遇发展瓶颈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取得显著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CCG报告指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主导产业相对较少,园区功能有待升级与深化。比如经过商务部确认考核的20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大多属于以能源利用开发为主体的资源利用型经贸合作区、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加工制造型经贸合作区,仅有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园等少数园区属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经贸型合作区。
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受到资金、配套服务等因素制约。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需要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规模大,虽然目前中方主导企业多为行业龙头,仍然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但中国目前针对境外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完善。《"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61%的受访园区没有获得任何类型的金融支持。此外,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很多地区的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对园区的运营产生了负外部性影响。比如非洲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道路和出口路径的运输时间比亚洲高2-3倍,运输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在20%-40%,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因未能完全解决电力供应问题而影响了合作区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
鉴于上述发展瓶颈,CCG提出,要积极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转型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发展的产业链。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家电电子、自然资源开发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限制了经贸合作区的发展。CCG建议鼓励中国企业提升现有经贸合作区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发展的产业链,提升经贸合作区的竞争力。
CCG同时建议,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健全双边政府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东道国政府参与经贸合作区建设的积极性,为经贸合作区的顺利发展建立制度保障。经贸合作区建设经验显示,东道国政府如果将园区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并配合出台相关利好政策,经贸园区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比如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泰国罗勇工业园等发展较好的园区与东道国政府均有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需要与东道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加强与当地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实现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共赢,充分调动东道国政府及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层面的长效对话协商机制,通过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双边税收协定,明确投资、劳工、行政、税收等优惠政策,为经贸合作区的顺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还要提升经贸合作区的资金、人才及各项配套服务的支撑水平。"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市场化运作"是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原则,在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下,CCG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提升经贸合作区的各项服务支撑水平,为合作区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比如资金方面,可以通过搭建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等与国内金融机构以及东道国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案,畅通融资渠道。人才方面,在培养和引进国际人才的同时,积极建立本土化的人才供应链体系,为经贸合作区实现本土化运营创造条件。(记者 何芬兰)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