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家房企的高管预判今年二季度销售压力将开始增大,但是今年前四个月百强房企的销售规模依然在快速扩大。
数据显示,130家A股房地产企业发布了2018年一季报。其中,72家业绩同比增长;16家公司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9家预喜。行业整体盈利良好。业内普遍认为,自今年初以来,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且项目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明显。
项目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数据显示,在上述9家上半年业绩预喜的公司中,4家预增,4家略增,1家扭亏。其中,不少公司盈利点来自于三四线城市项目。以世联行为例,公司预计今年1至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85亿元~3.42亿元,同比增长0%~20%。对于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世联行表示,下沉三四线城市战略逐步落实,为公司贡献了利润。
今年一季度,绿地控股也重点围绕快速周转的三四线城市市场大力推进土地储备工作,累计新增土地储备项目28个,权益土地款达193亿元。今年4月,绿地控股新增项目基本上围绕三四线城市展开。东吴证券指出,绿地控股今年可售货值近5000亿元,预计能够实现4000亿元左右的销售,其在过去几年布局的三四线快周转项目和文化艺术项目今年将逐渐迎来收获期。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二季度以来,万科A重点布局佛山、东莞、镇江、淄博、保定等三四线市场,拿地力度较一季度有所提升。数据显示,4月公司新增项目22个,规划建筑面积为343.3万平方米。其中,权益建筑面积为221.2万平方米,拿地楼面均价为5284元/平方米,较上年7000元/平方米的均价下降了24.5%。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合计3.01亿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2.5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6%和10.4%。其中,三四线城市贡献较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房企去年的土地储备规模与今年下半年、明年的销售正相关。2016年错失拿地机会的房企,在2017年土地储备的成本更高。而一二线城市由于限价、限购,对业绩增长的助力不大,相反三四线城市才有业绩增长空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自今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特别是龙头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量和楼盘成交量一直处于高位,成为高业绩增长的有力支撑。相比于一线城市而言,三四线城市的项目周转率较高。随着大量房企进入三四线城市拿地,这些地区的土地销售额创了近年来新高。
此外,有分析指出,三四线城市多样性的置业需求与当地房地产市场单一的供应结构矛盾突出。具备品质项目开发能力的大型房企集中向三四线城市开拓,品牌房企的入驻使得市场供应多样化且项目品质明显提升,有效解决了三四线房地产市场单一的供应结构与多样化需求间的矛盾问题,刺激了积累的改善性需求积极入市。
行业集中度提高
从今年一季报的数据来看,130家上市房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031.1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排名前10位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1.6亿元,占比为60%。绿地控股、万科A、保利地产、中南建设四家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营业收入合计1371.4亿元,占已发布一季报公司总营业收入的45.2%。龙头房企销售占比增加,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
同时,龙头企业业绩增长明显。以万科A为例,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8.25亿元,同比增长了65.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了28.68%。其中,房地产业务结算面积为16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5.4%;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达278亿元,同比增长了73.5%。
从行业第一梯队中各公司的业绩来看,今年4月,碧桂园实现销售金额695.5亿元,同比增长了30%;实现销售面积7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8.2%。今年1至4月,碧桂园销售面积为2739万平方米,累计销售额达2575.2亿元。同样是今年4月,恒大实现销售额503.9亿元,同比增长了33.1%;销售面积为46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26.3%。今年1至4月,恒大销售额达2122.6亿元,同比增长了2.1%。
房企业绩增长的背后是土地储备高速增长。今年4月,碧桂园拿地34宗,主要分布在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恒大4月新增土地20宗,规划建筑面积达296.27万平方米,拿地金额达47.17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土地是房企的生命线、资金是房企的血液,二者缺一不可。而近两年来,这两者都处于紧缩状态,第一梯队房企由于有积累和沉淀,在拿地和获取资金上具备很大优势。而处于第二梯队的房企,则不得不对拿地和资金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龙头房企凭借规模优势,在融资、周转、成本等方面均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集中度未来仍将继续提升,大部分利润将集中到龙头企业身上。随着去库存和城中村改造的逐步降温,集中度提升将重新考验龙头房企的融资能力及区域选择能力。具备优质管理水平、周转速度突出的龙头房企和成长企业,以及具备加杠杆空间和融资优势的房企将持续受益。(董添 唐韶葵)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