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在部分大城市如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已超过3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据相关机构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这意味着亿万老人背后潜在着巨大的隐性刚需。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国外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模式成熟
西方国家的养老产业市场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包括老年用品、老年医疗、老年文化、老年休闲、老年公寓等多种业态的服务业和配套产业。
法国早在1985年步入老龄化国家,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2005年,法国政府启动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将包括养老服务业在内的家庭服务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养老机构。对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承担90%的养老费。对在营利性机构养老的老人,政府每年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
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日本形成了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涵盖了与老年人相关的住宅、金融、家政服务、器械用品等众多产业。养老模式以家庭或亲属照顾为主,公共福利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体系。日本先后制定了《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法律政策,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老年营养餐是健康老龄化的基础,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日本将先进的餐饮理念运用到老年餐上,经多年发展已经具备成熟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实现了通过中央厨房配餐中心与养老机构设施终端的结合,运用急速冷冻技术及冷链配送体系的供餐模式,帮助养老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老年餐的营养及安全。
我国高度重视 新规扶持市场转型
2016年,国务院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1》,进一步落实养老主题的发展与未来规划。
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在“十三五”期间将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立了“四梁八柱”的目标任务:即“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等四项发展目标,以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健康支持体系、繁荣老年消费市场、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八大重点任务。
过去的政策导向更多的是社会政策,直接服务老人。从2015开始,政策开始转向扶持产业、扶持市场转型。如长期护理险试点、医养结合、金融介入等。养老服务业的质量问题,全面放开养老服务业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新农村相关融合发展的意见等,都被提升到国家层面。
“大健康、社区居家养老、长期护理险、老年教育、康复辅具”成为国家层面养老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中“大健康”与“社区居家”在也成了2016年全养老产业的关键词。以养老产业为核心,向大健康产业蔓延,丰富和延长健康养老产业的“全老龄生命周期”产业链,“社区与居家”也成为重点引导的产业内容。同时,“长期护理险、康复辅具、老年教育”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势必会导致未来的养老相关产业细分市场的繁荣和规范。
打造中国养老新模式 医养结合+智慧养老
随着老年人的人口增加,老年人消费能力和消费心态的变化。从2020年到2030年新增加的老年人口都将是60后,和此前的老年人相比,其收入水平、消费习惯都有很大变化。他们的理念是能挣、会花,不但消费能力强,也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新老年人”时代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大幅增加。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养老绝大多数要靠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4-2-1”结构的家庭逐渐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难以继续应对巨大的养老压力,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养老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700万张,缺口达300多万张。“十三五”规划着重在养老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医养结合的新业态,首次出现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加了“医养结合的业态”。目前,医养结合的三种消费形式表现为:持续照料模式、健康疗养模式及健康亲情社区模式。因此,医养结合实际与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养老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海“家庭医养”成为了全国推广模板。65岁以上老人免费享受健康筛查自选项目、基层就诊医保报销比例更高、“1+1+1”的医疗机构组合自由就诊等特色,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了医疗服务便利、降低了价格。
智慧养老是大趋势。《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2020年前要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养老行业领军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形成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智慧养老能助力养老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人才紧缺 养老专业人才成“香饽饽”
随着银发经济成为新增长点,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量专业性护理人才,这不仅体现在护理方面,还有专业性管理方面。我国养老人才正面临“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所谓四低现状,护理人员总量与老龄社会需求量相差甚大,缺口至少数百万人,农村和基层护理人员短缺更为严重。
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员毕业后可以拿到专业医疗照护证和健康照护证,这是有别于社会上普通的护工人员,成了人们争抢“香饽饽”。
以提前老龄化的上海为例,上海老龄人口达到30.2%,现有700多家养老机构,全市养老人员仅2万。统计发现,老龄护理人员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地位低、工作强度大、薪酬低流动高、技能低年龄大,从事养老的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的人也不到1%,养老护理人员过于老龄化。
人才是未来养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设计专业性体系化的内部培训课程、与学校联合教学培训、通过民政部或社会福利协会等政府机构的专项培训课程与资质审核机制等方式,建立完整合理的内部培训机制及审核机制,从职业规范、人才培养、资格认证等顶层方面逐步落实和规范整个产业人才市场的标准和制度。
未来方向 鼓励民间资本持续投入
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产业。单纯走商业模式不是养老本质,单纯靠政府不具备可持续性,单纯走公益路线也不能解决生存和发展。2015年由民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十部委颁布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为了平衡公立机构在养老中“一家独大”的现状,包括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合作模式参与等投资方式正在逐步推进。通过资本的助力,养老行业将逐渐度过起步期。
随着消费结构的日益升级,包括开头提到的居民储蓄率的提高,仅靠公共服务显然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
在养老体系中,发挥市场的作用,不光是依靠政府补贴,而要将养老作为一种服务、一种消费。政府在转型,养老的风向也将改变,因此,现在政策强调的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际上是转变到了幕后,更多的是发挥监管市场、培育和扶持市场、引导市场的作用。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