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纺行业发展逐渐放缓 企业两极分化加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22





  2016年家纺行业经济运行数据近日出炉,总体来看,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迅速发展后,前进的步伐开始逐渐放缓,而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行业问题正逐渐显现———企业两极分化加剧。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跟踪统计的企业中,效益上升的企业占总数的46%,效益下滑的企业占总数的54%,企业发展呈现两个极端。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优质企业与大众企业差距拉大
 
  最新发布的家纺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1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55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20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利润169.73亿元,同比增长5.48%,增速较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利润率6.24%,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跟踪统计的226家企业利润率7.71%,比上年增长0.28个百分点。协会统计的集群利润率6.36%,比上年增长0.14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家纺行业整体保持了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缓慢增长。
 
  但在增长的“喜讯”之下,却透露出引人深思的行业发展现状———企业两级分化趋势不断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据统计,2016年,在185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扩大12.18%;而赢利企业利润总额合计同比增长了5.62%。协会跟踪统计的企业中,效益同比下降的企业占统计企业总数的54%,企业数超过了效益增长的企业,且企业发展呈现两个极端,效益增长的企业,企业其他主要运营指标也呈现好的发展势头,效益下降的企业则反之。
 
  其实,“两级分化”现象早在几年前就已在家纺行业发展中冒出端倪,只是近两年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分化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间效益差异拉大,优势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处于劣势的企业困难也更多。在企业两级分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优质企业与大众企业拉开了实质的距离。
 
  特色产品能否成为缩短差距良方?
 
  企业发展的方向问题或是两级分化日趋明显的原因。品牌是走高端路线还是打低价牌,或者是花大成本走出特色还是致力于低价产品的生产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当一些企业意识到经济环境欠佳,就马上收紧新品开发,缩小生产规模,仅维持平价产品的生产;而另一些企业则选择“铤而走险”,有意在科技上加大投入。这一点,从已上市的家纺企业年报中便可窥见一二。如在营收、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中,富安娜、孚日、梦百合、太湖雪等企业均根据自身的情况,量身打造了发展规划,花大成本走出特色,研发具有创新性的特色产品,他们并未因受大环境欠佳的影响,而走保守路线。如在家纺商品研发方面,富安娜再次引领行业潮流趋势,开启“以色彩重新定义家居生活方式”。从产品开发的系列性到门店陈列的色彩区间,富安娜满足和迎合消费者对于家居生活中色彩的需求,推出具有特色的全新的五大色彩系列家居产品。在此模式下,2016年两季新品销售都取得较大的业绩突破。
 
  孚日则通过强化品牌运营,进一步优化营销渠道,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全年销售同比增长8%。其中,孚日品牌经过推出“A+生活”绿色生态新理念,调整产品结构,经销商质量进一步优化,全年销售同比增长29%,品牌形象明显提升。而梦百合通过完成对绵眠(上海)智能科技的投资跨入智能家居领域,通过在智能家居技术方面的战略合作,促进公司传统业务与绵眠科技智能睡眠产品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降低智能产品成本,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而在营收、利润双下降的家纺上市企业中,如卡撒天娇、维科、古麒羽绒、晚安等在去年均没有什么“大动作”,大都采取保守战略维持生产,因此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企业营收难免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庆幸这些企业自身的基础牢靠,下滑只是暂时性的。但更多的倾向“维稳”的大众企业则在这场拉锯战中,与“优质”二字渐行渐远。
 
  细思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拉开的不仅是营收数字,更多的是经营思路与理念。虽然在现阶段大众产品更有销售优势,但是大众产品谁都能做,不具备挑战力,而且随着消费习惯和理念的改变,消费者需要的是有更多、更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如绿色生态科技家纺、智能家纺家居等,虽然它们在短时间内由于略高的价格在销售中不占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具备了吸引长期消费的重要因素———利于健康,这样的附加值是消费者无法拒绝且越来越重视的。
 
  低价产品成本小,价格低意味着利润也低,而绿色家纺、生态家纺、智能家纺等用于科研的投入大,价格自然高,同时附加值和利润也高。综观行业内利润率高于平均值的企业,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走低价路线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却不是促使企业稳定增长的长久之计。由此看来,注重研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似乎正是优质企业为那些徘徊在两级之间的家纺企业做出的表率,大众企业应努力探寻提高自身竞争力、缩小分化差距的道路。这也正应验了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这些大众企业在纵向上与具有开拓精神的优质企业拉开了距离,但在横向上,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拥有了探索细分市场的机会。(本报记者 徐晶鑫)
 
 


  转自:中国纺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