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的文化艺术建设正在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注。相关专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文化艺术是从地方实践成功之后再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惠合作,把我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融入进去,必定能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双赢局面。
文化艺术链接世界
五月初,在浙江杭州下城区的跨贸小镇,成功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节暨海彼购跨境生活体验周活动,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地球村。由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表演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节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跨贸小镇是以跨境电商为产业特色,集成跨贸产业、旅游文化、城市生活等功能要素。在这里,全国首条跨境电商出口流水线每天载着几万件小包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口流水线载着全球的商品跨境来到国内。
事实上,浙江作为“一带一路”国内18个重点省份之一,又是文化艺术的首创者,不仅是上城区的跨贸小镇,乌镇的互联网小镇、龙泉的青瓷小镇、平阳的宠物小镇正以各种形式或者产品链接着世界。
而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一带一路”沿线陕西西安市,一条堆放了几十年垃圾的河道在文化艺术的建设中正焕发生机。陕西沙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凌风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们公司投入几亿元把这条原来用于垃圾填埋的河道建设成了有着江南水乡之秀美、关东文化之特色的水街文化艺术,每年都吸引着上千万的游人前来休闲度假。全部建成之后,整个水街长达十几公里,将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北亮丽的“清明上河图”。
目前,起源于浙江的文化艺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央明确指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设1000个文化艺术。作为“一带一路”18个重点省市,其份额必然不在少数。
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利用民族的属性以及民族文化,把一些民族产业通过文化艺术这一平台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可以把国内过剩的产能通过文化艺术的模式输送出去,通过我国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进行融合,实现共赢。
将现燎原之势
“我们正在做印尼建文化艺术的可行性研究。”上海中和正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永斌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建设文化艺术可以使公司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
作为一家专业处理企业债务危机的机构,中和正道公司为全国几百家遭遇危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债务重组,这些企业很多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王永斌告诉记者,以前民企走出去大部分选择资源性或者服务性领域,但现在更需要产业输出,而中国正在推行的文化艺术的核心就是产业。
王永斌坦言,公司正在调研考察在印尼建设以轮胎生产为主的文化艺术的可行性。这样,不仅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海外设厂还能规避贸易壁垒。另外,印尼的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家在运输成本上有很大优势;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只相当于国内的1/4;同时,印尼还是天然橡胶的产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公司考虑的因素。
“随着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必将迎来燎原之势。”周德文告诉记者,由他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丽江玫瑰文化艺术公司就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3家以玫瑰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目前正在前期的调研之中。
周德文还谈到了民族特色产业在“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要机会。他举例说,清真食品是全球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板块,已形成24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市场规模近40万亿元人民币。他表示,中国企业可以到“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以清真食品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就地销售,市场空间非常大。(本报记者钟文)
转自: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