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航局宣布,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并于5月18日上线运行,6月1日正式对质量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随后,民航局又公布了首批155个机场的限制保护范围,未经特殊批准严禁进入。
对无人机“上户口”无疑是规范行业的重要举措。尽管多位民航人士表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飞”问题,但是如能实现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实现与无人机运行云平台的实时交联,无人机的使用将更加有序、高效,行业也有望进一步回归理性。
被指“野蛮生长”
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民用无人机市场近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中国产业信息网称,2014年全球民用无人机销量大约为37.8万架,2015年增长至56.9万架。2016年数据尽管还未曝出,但保守估计增速在40%以上。
由于监管不易、监管不力等原因,民用无人机市场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近年,全国各地无人机干扰飞行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仅今年以来,就有绵阳、深圳、昆明等地机场先后宣称有“不明飞行物”威胁飞行安全或导致航班延误。
民用无人机大量投入市场、不规范使用,使得其戴上“野蛮生长”的帽子。
中国政法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起淮介绍,无人机飞行除了本身的生产制造要合规以外,驾驶员还应取得相关资质条件,并符合《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相关规定,例如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计划申请并获批准,说明任务性质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做到全面满足条件。以驾驶员资质为例,由于新开发无人机往往操作简便、培训费用相对高昂等原因,很多消费者便跳过了资质认定这一环节。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民用无人机销量约为2万架,但是根据民航局飞标司发布的《2016年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2014年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数量仅有244个。
实名注册迈出“一小步”
张起淮表示,此前无人机实名登记的缺位,是“黑飞”频发和难以有效监管的原因之一,实施登记注册,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能对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活动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同时,实名制的实施,也为发生无人机“黑飞”事件后,为公安机关、主管部门的侦查取证工作提供助力。
不过,从解决“黑飞”的角度而言,实名登记还远远不够。民航专家綦琦就指出,登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做了民航局能做的,无人机监管仅靠民航局控制不了。”
事实上,作为一边发展一边制定规范的新兴产业,监管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明确研发和生产企业的责任、规范市场采购活动、完善行业立法、落实监管职责,这些从上而下的环节,缺一不可。
行业更趋理性
对于从业者而言,实名制的实行有望进一步推动行业回归理性。
根据管理规定,要求登记民用无人机的主体,除了民用无人机拥有者之外,还包括民用无人机制造商。
事实上,经过爆发式增长后,无人机领域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目前,我国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也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大疆创新为龙头企业,但随着其他科技巨头如小米、腾讯及海康威视等纷纷进入,无人机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
大疆创新相关人士表示,实行实名注册其实算是国际惯例,也是大势所趋,从其他国家来看,实名登记有利于无人机有序、高效地使用,也有利于整个行业规范化运行。
目前,无人机消费级市场已经饱和,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专业级市场又受到种种限制无法释放,无人机行业逐步步入调整和观望的“理性期”。(彭苏平)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