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航空运输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开放发展新阶段。
商务部今年3月发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列出了12大类24个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其中包括航空运输业。《规划》提出,要从七个方面加快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对此,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表示,《规划》中提到的几个方面确实是航空运输开放的方向和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旅游、留学和经商等日益普及,消费者需要民航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经济的服务产品。
近年来,我国航空运输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运营效率明显提高,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已跻身世界民航大国行列。目前我国民航业在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运输总周转量等指标方面均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据民航局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2650架,开通定期航班航线3326条,其中国内航线2666条;按不重复距离计算,定期航班里程总数531.7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292.3万公里;国内通航城市204个;国际通航55个国家的137个城市。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以下简称“国际航协”)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航空运输市场之一,预计2024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
尽管如此,国内航线目前在我国民航运输业务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国际航线无论在航线数量还是旅客运输量方面的占比都在逐年递增。未来,国际化将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一大特征。
上述《规划》提到的七个方面也主要聚焦于航空运输业的开放和国际化,包括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布局,统筹制定国际航空运输开放政策,构建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建立通畅的空中丝绸之路,积极推进周边区域航空一体化进程。打造国际枢纽,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加快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际枢纽建设。合理配置航权和时刻资源,统筹推进国际枢纽地位和航空公司国际竞争力的同步提升。鼓励各类航空公司通过联营合作、资产并购、布局海外基地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全球市场布局。不断推进航权开放和航空合作,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航空运输自由化,大力推进“中非区域航空合作计划”,积极参与非洲区域航空网络建设。《规划》还提出,要推进中国民航“走出去”,促进中国民航标准、管理、技术、产品、服务输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国际航空运输服务体系,枢纽网络辐射范围和强度逐步扩大和加大,运输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谈及航空运输业的开放,李晓津表示,从内在看,民航开放还面临着枢纽机场资源紧张的困难,这也是最大的困难。以首都机场为例,其现有航班每天1100个,已到安全极限,但还有至少400个航班在申请加入,不论空域和地域都难以满足需求。从外在看,民航主要航空运输企业(国航、东航、南航)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困难,无法像海航一样扩张,急需找到突破口。此外,在国家外汇管制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航空公司作为用汇大户,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民航航线达3326条,民航通航机场数达210个,运输飞机增至2650架,运输总周转量达851.65亿吨公里。尽管如此,与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相比,我国航空运输行业占交通运输市场的比重仍较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孟妮)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