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对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先进、找问题、补短板,以高标准抓好抓实农产品促销,高精准做好产销对接工作,群策全力助推贵州大产业扶贫新格局。6月28日,贵州省绿色农产品促销工作现场会在锦屏召开,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雍政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贵州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季泓出席作重要讲话,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黄筑筠、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应勇出席现场会。
卢雍政在批示中强调,推动贵州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卢雍政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卢雍政指出,深入开展农产品营销宣传,创新产销对接机制,推进农校、农超等菜单式产销对接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贵州农产品销售持续快速增长,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锦屏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明波在会上报告说,锦屏县依托大数据互联网+行动计划,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要求,因地制宜深化落实农村产业革命,以农产品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整合资源。该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拓宽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大力拓展“联产品、联公司、联数据、联市场”的农商互联统筹发展新路径。锦屏县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全面搭建产业、市场、扶贫一体化的联动平台,以“政府主导+农商企业承担+合作落实”的产品生产、配送供给体系和“能人+贫困户+非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该县探索打造一个书记工程、培育一个龙头企业、激活两个主体、实现六个发展目标的农商联动助推精准扶贫“1+1+2=6”模式。目前,该模式联动的生产基地覆盖全县15个乡镇,常态服务需求端200多家、实现销售额1372万元,辐射带动1173户贫困户发展,陕西、河北、河南、云南、广西等省市区和贵州省内的40多个县市派考察组前往锦屏调研交流。
会前,由贵州省商务厅副厅长沈新国、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应勇带队,分为两批次先后到锦屏县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参观考察该县的“1+1+2=6”农商互联新模式。全体与会人员就如何做好农产品促销,激活市场主体,助推精准扶贫,通过看现场、听经验、新思想、比一比、学知识方式,达成互比互学共促发展,更好地谋划推进新一轮农产品促销工作,积极推动各市县以及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实现后发赶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会上,季泓高度肯定了锦屏县的农商互联“1+1+2=6”新模式。她说,要高标准、高聚焦、高精准,全力以赴做好贵州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大力度助推产业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季泓要求主动认领任务、勇于承担责任精神,严格按照省领导的指示要求,把农产品促销各项工作抓细、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季泓要求,要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省委全会精神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的抓好抓实农产品促销工作。要做到“干”字当头,坚决与“省委全会”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决把贫困农户与促销工作结合起来。要高度聚焦底数不清、数据不明,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市场意识有待提高、冷链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找准、找对结症所在。
季泓指出,要高精准谋划和把握重点抓落实促生产,深入调研基层难点,摸清当地的主打产品、农产品流通主体、市场和销路等基本情况底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解决好谁来卖、卖什么、怎么卖的问题;精准选择产业,解决卖什么的问题;深入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用好用足“八要素”,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解决怎么卖的问题,让群众最大受益;找市场、拿订单,促进形成产销衔接良性循环。以市场订单需求,引导生产端根据订单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水平,逐渐实现为“吃”而种,向为“卖”而种转变;强冷链,统筹布局冷链建设。重点抓好技术人才培育、冷链观培育、冷链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六是要抓学习、搞培训,培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仅要优选群众基础好、市场资源广、专业素养高的人群来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更要注重农村经纪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有效增强他们的业务本领;加强组织领导、动员社会力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等保障工作,把产销对接落到实处。
据了解,锦屏县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一种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线上与线下全渠道、商流物流信息流全要素的全面融合互联。对全县农产品内调外销、外调内销进行统筹,并负责对县直属学校、企业、超市、行政事业单位食堂统一供应农产品,走出了一条绿色农产品促销的特色之路。(梁洪鸣 何祖贵)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