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多数热产业一样,动力电池产业的投资热也正造成产能过剩。
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在青海举办的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上,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目前已经出现了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分享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新能源整车撞机达81.8万辆,但产能规划已达1100余万辆。从动力电池领域来看,2013~2017年,中国整体动力电池产能规划达228GWh,但2017年只用了37GWh。
动力电池企业的头部效应也已非常明显,装机量前五的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的61%,提升到今年的71%。仅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的市场份额,就从去年的44%,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3%。“龙头企业优质的产能还是受到客户的欢迎,但是中小厂商相对技术落后的产能消化起来就非常痛苦。预计,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所以怎样优化产能、提升技术水平,在今后两三年将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陈清泰表示,2017年,排位前十的企业占到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80%,优胜劣汰正在发生。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张永伟认为是投资虚化造成的。
所谓的投资虚化,即大量的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技术、低端领域来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的产能,这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的障碍。“产能大了不一定是最大的优势,但是没有产能很难跨过构筑竞争的门槛,所以这是一个双刃剑。”
电池具有极强的带动行,不仅带动汽车发展,将在装备业、制造业、智能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中显示出带动行。真正做好电池的企业,正是对装备更有话语权的企业,也是智能化水平最好的,智能制造、无人车间、产品控制也是一流的。
此外,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出现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电池运营公司,既集运营、回收为一体,并能导入金融的属性。其运营、回收、梯次利用电池,让电池能够数字化、资产证券化,所以在盈利模式上也许是走得通的。电池本身也在服务化,制造业实现服务化。
整个电池的生态存在着材料和电池、电池和整车、整个电池制造和环保产业链等一系列不协调的问题。“所以电池产业跑在前面,要解决现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这需要对电池有一个再定位。”
陈清泰表示,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电池技术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
拼生产规模只是浅层次的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因此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实业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
这其中,要求电池企业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在基础材料和电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朱世耘)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