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技术推动、应用牵引、产业融合的多重作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专家认为,随着“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我国正向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引领者迈进,但仍需关注底层核心技术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安全隐患增多、相关人才培育不足等问题,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企业纷纷拥抱“智能+”
“在今年年底的时候,您接到一个电话,听起来服务很好,不一定是人,可能是人工智能通过外呼打电话,完全跟人类一样的思考模式和声音,让人分辨不出来是人工智能,还是真正的人。”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执行官刘强东说。
刘强东介绍,京东发展人工智能客服已有6年时间,50%以上的服务是由背后的机器人帮客户提供服务的。特别是客户在使用在线交流工具的时候,90%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第二代人工客服已经可以精确地对人的情绪进行感知,客户是高兴不高兴,感知非常精准。”
除此之外,京东还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刘强东介绍,京东有57%的产品订单从采购到库间的调拨、销售的预测全部是由人工智能处理,根本没有人管理。“今年年底的目标是实现94%-95%的SKU(库存量单位)全部实现人工智能进行采购、定价、库间的调拨、补货管理。”
刘强东介绍,京东金融自成立之初就使用人工智能,使得客户审核和放款效率大幅提升。“去年我们放出了将近1万亿贷款,所有来贷款的用户,点个按钮1分钟之内可以收到现金。”
京东只是中国企业纷纷“触碰智能”“转型智能”,实现“智能+”的一个缩影。
“今天语音合成可以模仿任何人说任何声音。”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目前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翻译达到了大学六级口语水平,预计到2019年底可以达到专业八级水平。最新推出的讯飞翻译机2.0,能支持中文与33种语言互译,许多方言也都能翻译成外语。
“我们的财务服务有一个会计机器人。通过采集、传送各种原始的核算数据,机器人服务可以自动进行识别、智能制单,实现自动记账、形成报表、核算报税数据。”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介绍,用友网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业务和运营流程自动化、知识工作智能化、数据智能等三个层面为企业“赋能”,一些客户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10%到20%。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推荐内容进行内容创作。北京字节跳动科技公司副总裁马维英介绍,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今日头条可以随时给用户提供需要的信息,可以做到精准定位、精准推送、精准推荐,让用户在任何时候都得到想要的信息。
马维英介绍,今日头条已在体育、财经、房产、商品等垂直领域尝试机器写作。“我们借平台上大量的数据训练机器自动写作。目前这类内容占比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我相信在未来数年,这种机器创作生成的内容会不断增加。”马维英说。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产业正与制造业深度结合,“智能+制造业”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TCL目前已经和谷歌、百度、讯飞、腾讯、商汤等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合作,研发了能够调度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式平台,推出一系列搭载智能语音识别AI的人工智能电视和智能AV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智能服务体验。”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介绍,今年第一季度,TCL智能电视在海外市场持续保持强劲势头,销量同比大幅增长51%。
李东生举例说,“比如华星光电是TCL旗下智能化生产水平最高的产业,目前已经实现了制造、管理和决策等全流程的数据化、自动化及一定的智能化。通过实现智能制造,华星全面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使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高25%。”
产业迈向集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介绍,截至2017年底,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到2000多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呈爆发式增长,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发展态势。
丰富的应用场景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认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翻译、行为分析等方面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智能机器人、无人商店、机器翻译、共享汽车、自动驾驶等行业的新产品世人瞩目;在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社会治理、卫生健康、农业科技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各具特色。
爱波瑞集团董事长王洪艳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与精益管理正为制造业赋能。物联网、自动化领域的最佳应用,无一不是在全价值链精益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字化、智能化延伸应用。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BU副总裁陈崇军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创新主要是集中在应用创新上。应用创新的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处理海量数据,通过行业专家的训练调优,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广泛使用可以帮企业管理解决重复劳动自动化的问题、降低管理成本,可以对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智能识别和智能决策。
陈肇雄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新动力之一,成为产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等业内人士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不仅将创造智能化的新需求、新产业、新业态、新应用,而且全面改造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将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发展短板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看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长足进步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暴露的问题也需引起关注,需解决“应用强、基础弱”“功能强、防护弱”等问题。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驱动的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居世界第二。报告同时显示,我国77.7%的智能企业分布在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占比相对偏低。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仍处初级阶段,高端人才培养上仍处劣势。陈崇军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识别、理解、推理和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只是在某些识别领域具备了人的能力,适合于具体的特定场景,特别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翻译等方面。相比人而言,它确实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在已知环境、目标明确、行动可预测的环境下使用。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说,当前,全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美国保守估计缺乏20万相关人才,而中国的缺口或达100万。由于合格AI人才培养所需时间高于一般IT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填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也表示,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专业人才是中国和世界共同欠缺的,中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亟待转变。
其次,底层技术革新恐被“甩在后面”,“缺芯少魂”极易被“卡脖子”。
徐南平认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集成,技术材料、元器件、元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王文京认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应用层面发展较快,产业在企业数量和整体规模上和最发达国家虽有一定差距,但更重要的差距在最底层的理论和技术方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认为,国外企业正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展开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基础层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为我国企业自主开展研发带来了不利的壁垒封锁。当前,国内企业及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传感器、底层芯片及算法等基础层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寒武纪、深鉴科技、云知声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初创企业在智能芯片和算法模型方面已推动展开相关研发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在人工智能芯片由非定制化向定制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仍有被“甩在后面”的风险。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历军说,我国似乎在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方面不算落后。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是一套先进的面向未来的计算系统,面向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础、硬件、芯片以及它的编程环境可能会再次出现需要更多依赖国际企业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短期来讲能够从市场上买到一些硬件软件,但是这有可能被人“卡脖子”。大量智能设备出来以后,必须要重视安全性。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伟国说,即使是在智能世界,产业也是脆弱的。“中国要在基础科技领域建立起强大的产业基础。”
第三,“万物皆可互联”带来网络安全风险。
“智能制造领域已经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介绍,去年5月发生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中,15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我国大量企业中招,占全国被攻击总数的17.3%
周鸿祎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还会用于许多无人值守系统,像无人值守的汽车、高铁、无人机等。这些无人值守系统都有安全漏洞的风险,一旦被网络劫持,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所依赖的传感器、训练数据和开源软件等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值得警惕。(记者 邓中豪 付光宇)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