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三难”问题 亟待解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8-14





  在国际需求仍然不振和国内发展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对提振整个制造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正日益突显。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日前,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对部分省市中小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目前仍面临不少难题,与“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标杆企业的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增速也有所放缓,其生存现状虽因区域、行业、规模及环境氛围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为此,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保障并助力中小制造企业健康发展。
 
  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尹训飞表示,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三难”问题,即转型难、创新难、融资难。
 
  转型难主要表现在产品输出过于“单一”,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小制造企业过于重视产品,忽视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受“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传统思维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和产业链的特定环节,赢利点或主营业务收入长期集中在单一的产品销售上。调研结果显示,近5年来约30%的中小制造企业仍在从事原属行业业务,从原属行业转出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占比较小。而单一的产品结构很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企业的订单数量和产品价格受供给行业景气度影响较大。一般而言,这些企业往往寄希望于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缺乏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升竞争力和赢得市场地位的意识。
 
  二是产品的区域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调研地区的产业布局来看,同一细分行业某一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了多家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主营业务重合、产品同质化现象;并且有近1/3的中小企业仍属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科技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并未占据主流。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才存在结构性“断层”,导致创新难。调研发现,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人才往往呈现出以下特征:高级研发人员由于高薪及管理层职位的吸引力,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低端研发人才由于自身掌握的技能不足、创新能力差且需要长周期培养,也趋于稳定;而处于中层的研发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对薪资及上升路径的期望,倾向于到邻近的一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发展。换言之,企业的研发人才分布呈现出“分散两端中间断档”的特点。“比如,由于位置较偏,广东省某市开发区高新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研发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同时,其中坚力量和具备工匠式人才的流失,也使得创新难度进一步加大。”尹训飞表示。
 
  另外,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方面,中小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抓手及着力点匮乏,比如创新平台、科研仪器、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在过去三年中,约20%-30%的中小企业没有新增创新中心或研发机构,约45%的企业研发机构成果产出未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成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并未能真正让研发人员得到实惠,也成为中小企业不能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对依靠创新投入来实现企业转型还持有怀疑或观望态度,对前期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产出效益心存疑虑。凡此种种,大大限制了企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价值实现。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仍然是融资难。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信贷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频亮红灯。产能过剩行业其实是结构性过剩,过剩产能不一定全部是落后产能,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也并非全部都是落后企业。另外,由于中小制造企业自身的信贷资产不具有优势,也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依赖于高成本的间接融资。这就使得包括部分“专精特新”及“单项冠军”在内的科技型制造企业,也无法及时通过外部融资实现规模扩张、产品迭代、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增加基础科研投入,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另外,部分产业基金、贷款周转金、中小企业专款保证金等应用效果未达到预期。比如,某市中小制造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为9%-10%,远远高于5%-10%的行业利润率,并且制造业贷款占全市总额的比重仅为20%左右。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地方主管部门曾试图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与融资成本,但受制于种种因素制约,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比如,信贷审批程序仍较复杂,可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仍以规上企业为主,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把信贷资金作为一种化解当期财务危机的手段。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后陷入了盲目增产扩建的怪圈,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非常不利于激发财政资金及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尹训飞认为,有关部门应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做好以下工作:完善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切实加强人才及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及技术“卡脖子”问题;运用精准、可操作的金融财税政策,进一步打通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通道。(贾雯)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平均两天一起 贸易保护措施冲击中国装备制造业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情报研究所课题组负责人、副研究员鲁欣在近日举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春季发布会2017上称,中国装备制造业受贸易保护措施侵扰,平均每两天就有一起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2017-05-03
  • 制造业对外投资突飞猛进 四大风险不容忽视

    制造业对外投资突飞猛进 四大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被认为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能转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势头渐猛,对外投资占比迅速增长。
    2017-05-13
  • 迈向制造业强国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迈向制造业强国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近年来,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严格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2017-05-31
  •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诸多隐患 产业安全问题需关注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诸多隐患 产业安全问题需关注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发展,随着新技术逐步在装备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发达国家推行先进制造业回流,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新的隐患,若不能及时弥补短板,恐将产生新的产业安全问题。
    2017-06-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