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疫情后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终于实现全面转正。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经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增长4.9%,这也是连续两个季度正增长。
刘爱华表示,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年内首次”多次出现,显示出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持续向好。
比如,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我国国内需求强劲,产业链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等,都是中国经济加速恢复活力的关键因素。”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同比环比双回正
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扎实牢靠。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累计来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下降1.6%的局面。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全面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4%,全部为正值。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这些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均实现了由负转正。
从当季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9%,比二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物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也由负转正。
从当月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连续6个月保持了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5.4%,连续5个月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连续2个月正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0%,连续4个月正增长。
“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是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刘爱华说。
含金量高
尽管回暖明显,但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回暖仍是基础扎实的。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9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企业共销售挖掘机2.6万台,同比增长65%;8月同比增速为51%,9月份增速为65%,单月同比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1-8月份同比增长为29%,1-9月份增长为32%,累计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
同时,面对空前加大的就业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和改善。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调查失业率呈现了稳中有落的态势。从居民收入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这个增速和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物价看,物价涨势比较温和。
目前,仅有消费还较为疲弱。从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度下降7.2%。累计增速在下降,主要是因为前期疫情冲击的影响。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呈现了回升的态势。不过,从8月开始,已经连续2个月实现了正增长。从趋势上来看,目前已经走出了疫情带来的深度冲击,正在处于恢复过程中。
一个亮点是,前三季度,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网上购物、直播带货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5G建设、轨道交通这些新基建、新消费的带动作用也在增强,9月份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同比增长超过50%,智能手表产量增长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50%。
在经济学家马光远看来,第三季度经济增速4.9%,虽然低于外界预期,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据。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这个数据放在全球仍然是最好的数据之一。一季度-6.8%,二季度迅速反弹至3.2%,到三季度反弹至4.9%,并且实现增速转正,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趋势明显。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筑牢民生保障基础,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奋力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刘爱华说。
预期进一步向好
与中国经济回暖趋势相对应,目前,国外多家机构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银行也在近期发布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同时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9%。此外,穆迪、惠誉也先后上调对我国经济的预期。
专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国际机构看好我国经济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投资达62.3亿美元,同比增长53.1%;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超4165亿美元,逆势增长3.8%,实现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今年前6个月,中欧班列运输进出口货物同比增长30.9%。
不过,马光远也警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挑战。中国的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欧美等国不断发布仇视中国的言论,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的逆转势必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势,这些挑战,比数字本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太多。应对疫情后中国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现在必须提上日程。
“今年我们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上加大了力度,保障重点行业和产品的生产,总体来看,产业内部的循环是在逐步改善的。比如,产能利用率逐季提升;下游产业的恢复滞后于上游产业的状况在最近几个月也有所改善;服务业多数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9月份,构成服务业生产指数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已经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在两位数以上。”刘爱华表示。(张智)
转自:华夏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