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举办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了2020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与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黄利斌,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闻库一同就工业经济运行、中小企业纾困、新能源汽车发展等热点回答了记者提问。
热点一:工业经济
记者:请问,如何看待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形势,下半年回升的态势能否延续?
辛国斌: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从供需两侧对工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努力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研究出台了各项应对举措,稳妥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各项指标是先降后升,第二季度运行状态逐月好转。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总体是可控的,这种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冲击而有所改变。具体而言,经济运行呈现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已经走出底谷。工信部采取积极行动,在2月初就开始启动了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工作,着力打通国内产业链的断点卡点,工业生产秩序逐步恢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各项政策举措从第二季度开始落地见效,工业经济呈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4、5、6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3.9%、4.4%和4.8%。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几个月的产销率一直保持得比较好,都在98%左右。市场销售明显回暖,企业预期也在向好。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50.9%,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
这反映了企业对经济预期的状况是有信心的,对于全球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综合相关指标分析,第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经济运行初步判断已经回归到了正常轨道。
二是主要行业、重点省份都在同步好转。从行业角度看,41个工业大类中,第二季度超过半数的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5、6两个月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9.5%和9.7%。6月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2.5%和11.6%。受基建投资复苏的拉动,原材料工业总体呈现平稳态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产销也呈现出回暖迹象。
三是新兴产业逆市增长。我们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支持企业在疫情冲击下主动求新应变、化危为机,新产业新业态逆市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在前两个月猛降14.4%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反弹,3月份以来各月增速均保持在8.9%~10.5%之间,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疗仪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8%、7.2%和27.2%,6月份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增长超过40%。疫情在对一些行业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也加快推进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在线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都在快速扩张,同时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在明显加快。
四是稳企惠企政策在发力增效。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国务院有关部门果断出台了90余项政策措施,全力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包括及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等。随着各项政策落地显效,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比第一季度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利润降幅收窄至19.3%,5月当月增长6%。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也同步有所好转,相关政策对帮助中小微企业恢复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明显见到了成效。
下半年,随着国家扩大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稳企业金融支持等措施进一步落地,基建投资托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力,保就业促消费政策将持续显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
记者:数据显示,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了11.7%,它的恢复力度明显弱于工业生产的恢复情况,请问有哪些原因?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制造业投资恢复?
辛国斌:在疫情冲击下,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市场预期不太好,资金压力显著增大,所以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投资能力也受到一定冲击。预计全年工业投资下行压力仍较大。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稳定,促进消费、投资政策的落地见效,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工业投资也呈现出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投资降幅持续收窄。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5月份收窄3.5个百分点,大概有19个省份工业投资已经脱离了负增长。第二,中西部地区投资快速恢复。除湖北外,中部地区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增速比1-5月提高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8%,增速比1-5月提高2.9个百分点。第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比1-5月提高3.1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安排部署,积极落实好“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要更多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技术改造服务体系。
第二,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完善5G商业模式和业务应用,尤其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持续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和工业企业的深化对接合作。
第三,持续加强产融合作。今年还要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向金融机构再推荐一批重大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同时我们还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实施制造业专项贷款,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热点二:中小企业发展
记者:今年保市场主体是中央提出的“六保”任务之一,请问,工信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落实这项任务,以尽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辛国斌:中小企业是保护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稳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保产业链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保市场主体的关键。能不能保住中小企业,切实关系到我们能不能保证整个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积极推动惠企政策出台,并敦促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落实,以帮助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渡过疫情冲击这个难关。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信部联合16家单位共同印发了《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加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清欠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力度,上半年已清偿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无分歧账款827亿元,清偿进度达到了49.5%,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各地对500万元以下的无分歧欠款已经全部清零。同时,为加强防止拖欠长效机制建设,近日国务院发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把整个清欠工作纳入了法治化治理的轨道。同时我们还加大惠企政策的宣贯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政银企对接,推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积极发挥金融保市场主体的作用,与其他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截至目前,已对超过1.8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13万亿元,同比增速27.6%,贷款平均利率只有6.03%。同时,还与财政部联合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0亿元,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等政策引导较强的地方进行奖补。同时,我们还加强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来发挥带动作用。
三是优化涉企服务,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支持地方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打造大中小融通型创新企业特色载体,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孵化”共生共赢的生态,相关特色载体入驻中小企业有38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430万人。优化涉企服务,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各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举办服务活动超过4万场次,开展服务330多万次,服务企业1020多万家次。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效,中小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运行明显回暖,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生产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0.3个百分点,前5个月利润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21.7个百分点。下一步,工信部将坚决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工作任务,发挥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继续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渡过难关,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热点三: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记者:“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外疫情还在蔓延,请问对国内的供应链情况影响怎么样?
黄利斌:工信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前期已开展了许多工作:我们先后向7个省份派驻了30多名联络员,抓重大项目、抓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一条龙”的复工复产。保证社会和企业防疫物资供应,使企业能够安心复工、放心复产,同时加大力度帮助企业从国内国外寻找原材料、组织联合攻关等,确保企业“不断顿”。我们积极推动国家相关支持政策落地,组织参加了“双品网购节”,实现销售额达到3800亿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对消费的“带货”作用。我们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增加对外供应,尽己所能为世界抗疫提供支持,有效支持全球抗击疫情。针对国际物流阻滞、人流受限等问题,指导企业采用“云签约”“云调试”“云交付”等方式,解决国际循环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一是打通断点堵点难点,加强国内外合作,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同复产达产扩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召开电子信息、消费品等重点行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研讨会,畅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
二是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发展活力。把国家已出台的财税、金融、社保等各项支持政策落实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加大力度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
三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通过促进消费畅通、供需畅通,加快落实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平台带动外向型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开通4K超高清频道,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激发潜在的消费活力,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运转。
四是巩固提升产业链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强化国际抗疫合作,持续深化对外开放。
热点四:5G
记者:5G发牌已一周年,请问这一年我国5G发展的表现如何?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发挥5G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闻库:工信部今年以来在5G研发与应用、网络建设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网络建设方面。近期每周平均新开通的基站都超过1.5万个,到6月底,3家运营企业在全国已建设开通的5G基站超过40万个。在终端方面,目前我国有197款5G终端拿到了入网许可,5G手机今年已经有8623万部出货了。另外,在用户发展方面,连到网上的5G终端数截至6月底有6600万部,而且随着老百姓手机的更新换代,这个数据还在逐月攀升。整体看,5G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潜力,会随着这些数据的不断增长进一步显现。接下来我们有五件事情需要抓紧做:
一是促进网络建设质效并重,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还要加大力度、抢抓工期,以支持独立组网(SA)模式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高质量的5G网络,持续支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通过共建共享,率先建成一个200兆大带宽的5G网络。支持进一步促进基础电信企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的县、镇乃至一些农村来逐步延伸5G覆盖。
二是注重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抓住5G在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方面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丰富5G的应用场景,促进品类丰富、高性价比的5G终端进入市场。
三是实现5G和其他行业的同频共振。要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应用5G的积极性,促进通信与相关行业双向开放与合作,切实打通5G和其他行业的应用通道。
四是发挥地方支持政策的助推作用。充分释放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红利,鼓励各级政府因地施策,充分用好5G的供电、建设、应用、资金等方面政策的“工具箱”,结合各地的产业优势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将5G发展迅速转化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五是要强化国际合作和互助共赢,继续加大国际的合作力度,广泛深入开展5G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进5G应用的创新,促进形成新的增长点。
记者:目前还有一部分用户对升级5G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另外,对于促进普通用户提高升级5G的积极性,在消费市场加快推广5G应用有什么策略?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闻库:自从去年5G开通以来,运营企业在不断推动5G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5G,运营企业相互之间是有市场竞争的。在这一点上,工信部把握得非常好,从来不去干预它,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公平的、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格局。在这种竞争格局下,运营企业只要是在我们监管范围内、保护老百姓权益的范围内的,用什么方法都行。另外,我们也看到和听到有些运营企业对下还有一些考核指标和一些好的促进措施,对于5G套餐可能有考核的压力。
我们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护用户权益,下一步,各地方通信管理局将密切关注各地的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特别是要依法查处没有经过用户同意就把用户套餐升级、捆绑销售等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热点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记者:中国芯片行业上半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对其下半年发展有哪些预测?
闻库:5G的发展带动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上半年我国生产的集成电路有1000多亿块,特别是同比增长16.4%,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为了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持续优化产业环境,推动协同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深化国际合作,加快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一是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集成电路领域相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大人才引入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引导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创新,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推动开放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始终抱着一个开放合作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四是完善产业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进行自由流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热点六:新能源汽车
记者:请问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辛国斌: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各方面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从产业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技术水平在明显提升。主流车型的续驶里程基本上都在400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也达到了250瓦时/公斤。另外,整个产业发展的体系也渐趋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材料、电池、电机、整车、电控、生产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基本实现了贯通。产业配套环境也不断优化,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设了各类充电桩130万个。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差距、整车成本偏高、充电不够便利等突出问题,尤其是很多消费者对续驶里程有焦虑感。
充电和换电都是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使用领域和消费群体。从当前来看,新能源汽车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处于产业的发展初期。我们将继续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鼓励企业研发新型充电和换电技术,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应用,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记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请问原因是什么?工信部将出台哪些措施来帮助汽车产业的发展?
辛国斌:我国汽车产业于2017年生产、销售达到了最高峰,从2018年以后,产销呈现下降趋势,结束了28年的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这也符合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永远箭头朝上,随着整个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随着道路公共资源的供给的限制,汽车出现一个平缓的下降,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新能源汽车今年下降幅度比较大,本来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市场开拓还处于成长过程当中。所以遇到疫情、遇到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降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看这种下降都是暂时的。1-6月,我国汽车产销都超过了1000万辆,下降幅度还在两位数,但跟全球其他国家相比,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新能源汽车下降的幅度比汽车行业整体还要大一些,至少比传统汽车高1倍。工信部和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工信部牵头组建了跨部门的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工作专班,把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重点领域予以扶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促进汽车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我们也调整了轻型汽车国6排放标准实施的时限,还积极督促广东、上海、北京等10多个省市出台了具体的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释放了一些消费需求。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的进一步巩固,汽车产业也正在逐步回暖复苏,从4月份开始,整车产销开始实现了正增长。6月当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232.5万辆和230万辆,增长了22.5%和11.6%。新能源汽车产销也出现了恢复增长的态势,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10.2万辆和10.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了21.4%和26.8%。
整体看疫情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还是阶段性的,汽车产业基本面还是比较稳定的,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对行业运行的监测分析,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保持汽车产业的平稳发展。第一,进一步推动促进汽车消费政策落地见效。第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同时进一步发布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行动计划,推动电气化。同时,还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的下乡活动,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第三,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车辆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释放市场活力。(记者 徐恒)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