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从供需两侧对工业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接下来将呈怎样的走势?在7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经济运行初步判断已经回归到了正常轨道。综合来看,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的冲击有所改变。
各项指标走出底谷
“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先降后升,二季度运行状态逐月好转。”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具体来看,有4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工业经济运行各项指标走出底谷。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下降13.5%。到3月份,降幅收窄至1.1%。4、5、6三个月分别增长3.9%、4.4%和4.8%。同时,市场销售回暖,这几个月的产销率保持在98%左右。企业预期向好,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是50.9%,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
主要行业、重点省份同步好转。41个工业大类中,二季度超过半数的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5、6两个月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9.5%和9.7%。从地区看,上半年有18个省份增加值实现正增长。10个工业大省中,绝大多数恢复了正增长。
新兴产业逆势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在前两个月猛降14.4%的情况下快速反弹,3月份以来各月增速均保持在8.9%-10.5%之间。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医疗仪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8%、7.2%和27.2%,6月份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增长超过40%。
稳企惠企政策发力增效。今年以来,已累计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在金融政策方面,3次实施普惠降准、定向降准,综合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措施,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前5个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6%。
中小企业运行回暖
中小企业是保护生产力的主力军、稳就业的主渠道。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运行明显回暖,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生产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3个百分点,前5个月利润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1.7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由负转正,其中营业收入4、5月份分别增长了8.6%和3%,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4.9%和14.1%。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效,中小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辛国斌表示,在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清欠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力度,上半年已清偿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无分歧账款827亿元,各地对500万元以下的无分歧欠款全部清零。”
在强化政银企对接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截至目前,已对超过1.8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平均利率6.03%,较去年全年的平均利率降低了0.67个百分点。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指出,下一步,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狠抓现有政策落实,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第三方评估;支持地方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训力度,培育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激发潜在消费活力
下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如何?
辛国斌指出,当前国际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需求恢复仍有一个过程,企业经营困难还是比较严重,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也对经济复苏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持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辛国斌表示,将打通断点堵点难点,加强国内外合作,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同复产达产扩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召开电子信息、消费品等重点行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研讨会,畅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
“此外,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辛国斌说,通过促进消费畅通、供需畅通,加快落实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互联网平台带动外向型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开通4K超高清频道、增加节目源,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激发潜在的消费活力,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运转。
辛国斌认为,展望下半年,有不利因素,也存在有利条件。随着国家扩大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稳企业金融支持等措施进一步落地,基建投资托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力,保就业促消费政策将持续显效,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记者 邱海峰)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