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炉。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敲定了2020年两大重点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提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上述内容,《意见》提出了27条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
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意见》强调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等。
“按照现行标准,目前预计还有30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不少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要攻下最后的脱贫壁垒,让没有脱贫的人如期脱贫,相关政策和资源支持需要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在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方面,《意见》提出,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
李国祥指出,“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目前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农业地区在公共卫生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韩长赋说。
围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意见》在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稳定农民工就业等多方面列出细化举措。
韩长赋表示,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是充裕的。但我们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
他还指出,针对2019年以来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的波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价保供政策举措,推动生猪产能开始逐步恢复,但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必须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在农民增收上,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李国祥指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形势较好,城乡收入差距整体在缩小,但在收入结构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较多,乡村产业收入增加相对缓慢。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等,有助于将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进一步结合起来。
在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同时,韩长赋认为,也要稳住农民工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稳住农民工就业对稳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农民工稳岗支持力度;要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要保持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
在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方面,一号文件在强化“人地钱”要素保障上,针对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推动人才下乡、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等,也提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比如,人才保障方面,提出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用地保障方面,提出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财政投入保障方面,提出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地方债用于“三农”规模等。(记者 班娟娟)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