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08





  编者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图景。因此,能否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新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大新内涵,就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因此,站在新科技革命的风口,我们需要实现对前沿性技术从“跟跑”转向“并跑”再到“领跑”的三阶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以及这些门类之后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我们总能在中国经济中看到科技革命的技术种子在大多数领域落地生根和繁荣成长。


  在中国,新科技革命孕育了新产业,改变着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向各个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渐模糊,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门类不断涌现,而新旧产业的加速更迭,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显然,满载创新动能的科技列车,正引领中国经济驶入更广阔的天地。


  走过不平凡的2018年,拥抱新起点上的2019年。


  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国经济迎难而上书写新答卷的底气何在?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次会议明确,新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大新内涵,就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在民族复兴的奋斗征程上,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就能变外部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创新引擎释放澎湃动力


  继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哈牡高铁相继开通后,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铁、青盐铁路也正式开通,中国高铁通过密集开通数条新线路,为2018年献上“收官大礼”。


  满载创新动能的中国列车,正引领中国发展驶入更广阔天地。


  20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开幕的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复兴号”新型动车家族首次亮相引发关注。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一列列先进高铁动车组、检测车和大功率机车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彰显了大国重器的崭新形象。


  高铁先行,创新不止。这正是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转型路上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


  置身空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2018年中国经济依然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其中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同比增长10.8%和8.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网络销售等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世界科技创新的舞台上,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依然坚定,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征程上交出一份新的“成绩单”:


  一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有了更大知名度: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创建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使用、北斗系统进入了全球组网密集发射期、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孕育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一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有了更高“含金量”: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2018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17位;“宽带中国”战略深入实施,4G用户超过11亿人,5G技术试验加快推进。


  一年来,更多的中国科技创新 “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科技创新解决粮食增产、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应急救灾、传染病防治等重大民生问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入开展,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信息惠民、平台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获得感……科技发展为百姓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核心突围破解发展短板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


  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受制于人。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还要靠自己闯关。


  攻坚克难的路上,需要我们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水平,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不停挥舞机械手的智能化机器人、在生产线和仓库来回穿梭的智能AGV小车、自动识别料箱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十万级洁净环境下的恒温恒湿压测中心……走进位于济南孙村产业园的浪潮信息化高端装备智能工厂,眼前的现代化车间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我国服务器领域第一条信息化高端装备智能生产线,弥补了信息化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空白,也是新时代中国制造借助数字化、信息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是不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说,信息技术将成为现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重要支撑。


  攻坚克难的路上,同样需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投入,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为了助推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政府近日决定未来五年将投入200多亿元财政资金,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


  实施15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100项左右国际先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100家左右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浙江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亮出该省面向未来的科技攻关路线图。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创新平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永不停歇的中国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迎难而上,再创辉煌。


  改革创新决胜未来发展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动力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一引擎的火炬。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当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当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亟须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40年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不断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人才这个根本要素持续发力;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科技创新打破束缚、扫清障碍;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新的征程上,科技创新关键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闯关突围,助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


  首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未来科技创新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日,瞄准产业集群建设,多个与大健康相关的园区、街区在上海加快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区域大健康产业“拼图”。


  根据《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4000亿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傅大煦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期待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催生更多优质生物医药成果落地,服务更多百姓健康。


  “未来,我国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优化升级要素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其次,我们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机制束缚释放更大人才红利。


  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研发人员数量约占全球30%,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数量居世界第三。如何充分激发这些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持续松绑加油。


  “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束缚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条条框框。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的这番话,道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


  另外,我们也在扩大对外开放,在世界舞台上共享创新成果。


  尽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逆流,但加强全球科技合作依然是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心声。


  2018年12月初举行的第九届中意创新合作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部长马可·布塞蒂发表联合声明,发出深化中意科技创新合作的强音;


  欧盟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长让·埃里克·巴盖特日前在北京表示,欧洲即将投入1000亿欧元的“地平线欧洲计划”对全世界尤其中国开放,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可以借此再上一层楼。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列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改革关乎国运,创新决胜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必将牵引中国巨轮乘风破浪,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力前进。(记者 韩洁)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

      记者5月2日从科技部获悉,为明确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创新能力提升,科技部组织制定了《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2017-05-03
  • 制造业借力“三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升级更加迫切,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017-05-06
  • 我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

    科技部30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我国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
    2017-08-31
  • “黄金五年”书写大国创新奇迹

    “黄金五年”书写大国创新奇迹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中国楼……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7-10-0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