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密集出台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10





  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在中国制造领域形成共识。《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吉林、四川、陕西、福建、安徽等主要制造业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此推进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gongyehulianwang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指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综合生产系统。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能够重塑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流程,不但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和各主要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和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这些政策明确表示,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并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的行动目标,并推动30万工业企业上云,重点领域形成150个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等具体目标。


  随着中央层面产业政策的不断出炉,各地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日益重视。2016年开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开始将发展工业互联网写入各自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中。


  2017年至今,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吉林、四川、陕西、福建、安徽等主要制造业省市又密集出台了各自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以此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例如,广东出台了《广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浙江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365”工程的通知》。


  除了对下一阶段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总体规划外,各地还根据各自产业现状,尝试制定了符合地方实际发展需要的制造业升级路径。


  例如,江苏省明确表示,将工业互联网应用于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配件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在2020年前打造50个标杆项目,并提升相关制造业园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北京市则将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作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主要制造业省市出台更为具体的工业互联网地方政策,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推进其发展不但能确保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目标,还将有助于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


  事实上,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少制造业企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峥介绍,2016年,采用工业物联网系统的万力轮胎合肥工厂正式投产,工厂引入了工业机器人等各类先进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来生产一条轮胎需要48小时,而智能工厂的生产时间缩短到了30小时。此外,相同规模的传统轮胎企业需要工作人员2100多人,而合肥万力工厂只需要696人,而且每人每年的平均产值高达332万元,是传统工厂的三倍。


  据工信部介绍,由于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提升明显,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开始积极尝试应用工业互联网。


  目前,除了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外,各地中小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研究预测,随着广大企业开始应用工业互联网,相应的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相关技术也将得到快速推广。届时,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将集体提升,为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合肥万力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峥介绍,2016年,采用工业物联网系统的万力轮胎合肥工厂正式投产,工厂引入了工业机器人等各类先进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来生产一条轮胎需要48小时,而智能工厂的生产时间缩短到了30小时。此外,相同规模的传统轮胎企业需要工作人员2100多人,而合肥万力工厂只需要696人,而且每人每年的平均产值高达332万元,是传统工厂的三倍。


  据工信部介绍,由于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提升明显,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开始积极尝试应用工业互联网。


  目前,除了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外,各地中小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研究预测,随着广大企业开始应用工业互联网,相应的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相关技术也将得到快速推广。届时,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将集体提升,为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奠定基础。(记者 侯云龙)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