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宏观调控 引领经济提质增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3-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hongguanjingji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过去5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这与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是密不可分的。2018年,如何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保持定力——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在部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
 
  “过去几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减税让利,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达到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动力的效果。”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财政局局长苑广睿说,从财政支出看,坚持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项目,把钱花在刀刃上,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切的许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认为,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对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方向,需要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不是提供过量资金无所区分地促进增长。
 
  “财政政策过去侧重在支出方面扩大政府投资,如今会更加注重在收入方面减税降费。”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内涵相比以往有了较大变化,今年将继续减税降费,包括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积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认为,当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仍然较为突出。政府工作报告调低了赤字率,使其远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实际上就是通过降低赤字率和地方政府负债率,来主动应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在货币政策目标里没有设立M2的年度增长指标,也没有设立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具体指标。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体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过去依靠数量型调控向依靠价格型调控、市场规律调控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建议,今后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更加坚定地重视市场规律的作用,更加重视价格杠杆的作用。
 
  形成合力——
 
  政策体系协同作战调控注重相机精准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遇到了不少两难多难抉择。面对这种局面,我国确立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表示,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的协同配合。例如,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已从各自“单打独斗”的模式逐步转换到联防联控模式,三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不断推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深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振海表示,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宏观调控的协同施策。正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方向、力度、准度和时间窗口的把握准确,才能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认为,货币政策需要配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直接注入流动性,进行适时、适量干预,或通过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配合财政政策发行特种国债,协助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盘活、化解存量;通过设立机构,采取债务托管等干预措施,协助解决不良贷款和企业不良债务等问题。
 
  钟茂初委员认为,宏观调控要找到各种调控手段的结合点,通过某一方面稳健的调控,起到多方面作用。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例,直接减少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又不会明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同时还能够间接地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增加社会消费,促进消费对增长、特别是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大多数劳动者及其家庭都能够直接收获到减税政策的获得感,也有利于提振全社会的发展信心。
 
  重点发力——
 
  统筹把握宏观管理力促实体经济发展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应如何作为以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钟茂初委员认为,一是经济手段方面,应当更加有效地抑制虚拟经济拉高资金收益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法律手段方面,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和保底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手段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其占有的资源和资产。三是行政手段方面,应通过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加速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周振海代表建议,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依靠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问题,出台靶向性更强、可操作性更强的政策举措,特别是对不同地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要区别对待、精准施策,增强政策弹性,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
 
  杨德才委员认为,当前要实现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动能,一是要加快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潜力激发出来。二是降低企业税负,让中小企业能明显感受到减税降费带来的好处。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然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就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关键在于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在目前的市场体系建设中,生产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推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刘尚希委员指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有必要探索向更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的宏观管理迈进。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本质上更多是相机决策,解决的是经济波动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围绕结构优化来做文章,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统筹把握。(记者 周剑 林火灿 周琳 陈果静)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