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1-22





  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我国建设世界第一粮食产业强国仍然任重道远,在提升粮食国际竞争力、培育国际大粮商、打造全球化粮食品牌等方面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拓展新格局,粮食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
liangshi
(图片来源:互联网)
  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2万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消费需求的提档升级,粮食消费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便利”跃升,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需要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优质、绿色、安全粮油产品供给能力。
 
  近几年,我国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优粮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粮食生产由过去的“重产量”向现在的“重质量”转变。加工企业全面激活,改革效果好于预期,粮食收购和库存消化取得新成效。据统计,2017年全年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1690亿斤,特别是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
 
  当前,粮食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表示,近年来,全球粮食供求宽松,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充裕,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言粮食问题过关了。首先,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休耕轮作的实施、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出了新要求;其次,近年来不仅城镇居民和加工企业普遍不存粮,农民存粮也不多,如果在一定时点市场预期有所改变,城乡居民和企业多买一点,供求就有可能趋紧;第三,粮食消费需求保持刚性增长,而粮食增产的边际成本增加,资源环境因素的制约加剧,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还是紧平衡态势;另外,目前世界上仍有37个国家需要粮食援助,超过1亿人受到粮食严重不安全的威胁。作为负责任的人口大国,如果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据介绍,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因为技术问题影响战略问题。要始终绷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要保护粮食产能,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服务外交大局。
 
  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张务锋表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构建适应国情粮情、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主要目标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初步测算,2017年,全国粮食产业经济产值同比增长10%,入统企业年加工转化粮食近万亿斤,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发展势头良好。“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张务锋表示,粮食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粮油及时供应给消费者,才真正实现粮食安全。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粮食安全稳定性就越高。
 
  当前,各地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特别是一些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现了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保护和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
 
  粮食企业是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主体。中粮、北大荒、五得利、内蒙古恒丰集团等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粮食企业,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构建“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有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优质粮食品种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558家,建立优质原粮基地6546万亩,惠及农户1385万户。
 
  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联动性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等双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粮食企业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积极参与粮食贸易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粮食交流合作。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在市场化改革的大势下,建设粮食产业强国需要不断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没有出现大面积“卖粮难”。通过托市收购、优质优价、产后减损等措施,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标准仓容1600多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2500多亿斤,完好仓容总量达1.2万亿斤,粮食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有雄厚基础,粮食供应充足,粮食市场运行平稳。我国粮食长期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粮食阶段性结构性问题凸显;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粮食跨省流通量巨大;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联动性进一步增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粮食调控要不断创新完善。
 
  据介绍,粮食储备是稳市场、保供应的“压舱石”。必须强化储备粮的管理和调控,建立健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机制,确保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要择优确定一批信誉度高、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纳入粮食市场调控体系。健全产销合作机制,鼓励产销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互惠互利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密切监测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超前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记者 刘慧)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今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据农业部初步预计,在今年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在1 2万亿斤以上,仍是一个丰收年。
    2017-10-17
  •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有效化解结构性矛盾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有效化解结构性矛盾

    国家粮食局和财政部今年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生产由“多产粮”向“产好粮”转变,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助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2017-11-06
  • 我国粮食生产坚定向优向绿步伐

    我国粮食生产坚定向优向绿步伐

    “两稳一优”是今年粮食生产新态势:面积稳定——播种面积16 8亿亩,与上年持平略减;单产稳定——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技术落实到位;结构优化——玉米继续减少,杂粮杂豆等增加。
    2017-11-21
  •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记者近日从农业部获悉,全国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在1 2万亿斤以上,表明粮食产能已稳定登上新台阶。
    2018-02-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