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财政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11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748亿元,同比增长8.4%。同时,中央本级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均比去年同期加快。
(图片来源:互联网)
财税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没有问题;同时,支出方面有序安排,加快进度,有效破解了以往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
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无悬念
据财政部统计,在前11月财政收入161748亿元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390亿元,同比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4358亿元,同比增长8.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36072亿元,同比增长11.2%;非税收入25676亿元,同比下降4.5%。
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630亿元,增长5%。“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没有悬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白景明分析认为,经济形势转暖向好带动了税收的增长。“今年以来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发展,为完成预算收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
从11月份单月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85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50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635亿元,同比下降3.8%。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779亿元,同比增长2.6%;非税收入2606亿元,同比下降12.9%。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当月收入增幅回落,主要是非税收入、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下降较多所致。
“今年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实施普遍性降费,这是非税收入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白景明表示,一系列降费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
企业效益提升助推所得税增长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主体税种多数增长较快。其中,国内增值税51791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受营改增政策性减税影响,改征增值税下降6.6%。“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减税效应持续显现。”白景明说。
企业所得税保持较快增长,前11月收入31946亿元,增速为12%。“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去产能、降成本等措施不断加力,结构调整效果显现,企业利润实现较快增长,带动了企业所得税的增长。”白景明分析。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3%。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551亿元,同比增长27.6%;关税2738亿元,同比增长17.2%。“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相关税收也相应较快增长。”白景明说。
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4428亿元,同比增长15.1%;土地增值税4581亿元,同比增长17.3%;房产税2430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土地使用税2202亿元,同比增长7.2%;耕地占用税1558亿元,同比下降7.9%。
前11月增长较快的税收还有:个人所得税11096亿元,同比增长19%;车辆购置税2992亿元,同比增长25.3%;资源税1248亿元,同比增长46.6%。
支出进度明显快于往年
在支出方面,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566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489亿元,同比增长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77亿元,同比下降11.6%。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主要是今年支出进度明显快于往年,预算支出在前期落实增多,后期支出量相应减少,属正常现象。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各级财政、各部门和预算单位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持“早干事、快干事、早见效”的原则,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加快支出进度,持续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据统计,1月至11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560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5670亿元,同比增长7.1%,为年初预算的86.7%,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0.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3890亿元,同比增长7.9%,为年初代编预算的93.4%,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0.4个百分点。
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26625亿元,增长8.1%;科学技术支出5836亿元,增长1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631亿元,增长1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751亿元,增长15.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3329亿元,增长9.5%;节能环保支出4506亿元,增长16.7%。
白景明表示,今年以来预算支出进度明显加快,扭转了以往一些地方出现的年底“突击花钱”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体现了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预算执行管理更加有力,有效促进积极财政政策意图的实现,助力稳增长、保民生”。(记者 曾金华)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