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系列文章,肯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动力,还提升了地区和全球市场的风险抵抗能力。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在题为《中国经济缓解朝鲜危机焦虑》的文章中,作者表示,在朝鲜与美国对峙的当下,地区和全球市场并未发生大规模冲击和波动,中国经济的企稳功不可没。
文章首先表示,在当前东北亚地区地缘局势紧张背景下,金融市场似乎出现了与政治脱钩的情况。以地缘政治危机中心之一的韩国为例,其股市仍然活跃,今年已累计上涨近20%。韩元表现坚挺,今年韩元对美元汇率已上涨逾5%。
从更大范围的全球市场来看,这一脱钩情况在外汇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避险资产的美元在今年已经下滑10%,触及近3年来最低点。同样处于危机核心地区的日本表现则相反,日元今年以来已经升值了约6%。除了外汇市场对朝鲜核威胁的反应令人匪夷所思外,全球股市也持续高涨,纽约标准普尔500指数近期再创收盘新高。
文章强调,市场没有陷入恐慌,可以从中国身上找到合理的解释。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近7%。传统看法认为这确实归因于美元疲软。但实际上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人民币升值反映出中国经济在持续走强。
有部分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强化了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但这一说法忽视了中国明显优于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尽管中国国内债务仍然较高,但鉴于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利差日益扩大,且在减缓企业债务累积上取得了不小进展,人民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因此,对市场来说,中国经济的稳定表现将继续为亚洲地区的投资者带来更好消息。
中国经济基础面的企稳不仅表现在总体增速的改善,同时也体现在消费等经济新动能的强势和潜力上。日前,《金融时报》发表题为《被忽视的中国消费》的一文中强调,中国国内消费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文章认为,按照当前的速度,中国人均GDP跨过高收入门槛将在8年内实现。同时,考虑到当前中国家庭负债率较低,未来中国家庭消费信贷增长潜力巨大。因此,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比例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消费动力强劲。
中国消费动力首先来自于中国家庭收入的提升。文章说,2017年上半年,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为7.3%,高于同期经济增速6.9%。前7个月内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为855万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印度虽然需要大规模就业机会以吸收庞大的待业青年群体,但是其年均新增就业量只有100万。
在家庭收入提升促进居民消费之外,中国收入分配公平度的改善也意味着中国未来消费动力的可持续性在不断提升。文章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养老金、医疗和教育领域。文章引用摩根大通银行评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可支配收入在近十年来是稳步增长的。
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不仅体现在基础面的改善上,同时也体现在中国金融风险的不断下降方面。《金融时报》近期发表文章介绍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报告显示,中国总体金融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中国在限制高风险短期融资方面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此类别贷款未偿付余额10年来首次下降。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贷款发放额在总额中所占比例降至49%。
报告强调,目前看来,关于中国银行业危机的那些预言是错误的。银行得到雄厚存款和一个反应灵敏的央行支持。中国央行在清理金融体系短期融资风险的同时,通过特殊货币政策工具为国内银行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记者蒋华栋)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