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对比看民生:就业稳中向好 饭碗越端越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19





5年来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1200万 饭碗越端越牢
制图:李姿阅
 
  这是就业稳中向好的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5年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
 
  这是“饭碗”越端越牢的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1%以下,2016年降至4.02%,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
 
  这是劳动者更有奔头的5年:就业环境向好,创业就业活跃,人生出彩的机会越来越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点亮亿万人的笑容。
 
  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力,西部城镇就业增速反超东部
 
  党和政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促就业。而我国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就业答卷。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超过7.7亿人,比2015年末增加152万人。2016年当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连续第五年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就业结构日趋优化,从原来第一产业占多数的“金字塔型”,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转变。2012年—2016年,三产就业人数累计增加6067万人,三产就业人数占比从36.1%升至43.5%,成为就业绝对主力;一产、二产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比重分别从33.6%和30.3%降至27.7%和28.8%。这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显示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持续性。
 
  统筹城乡就业进展显著。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49.7%上升到2016年的53.4%。到2016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2012年增加近2000万人。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加。
 
  区域就业格局更加合理。过去,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中西部乡村向东部城镇集中;近年来,伴随着产业梯度转移,西部城镇就业增速开始出现反超。2012年—2016年,西部城镇就业人数累计增长16.8%,东部增长10.9%,中部和东北分别增长10.4%和6.5%。2012年—2016年,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增长对全国的贡献率达到50.9%,比东部地区高6.8个百分点。
 
  GDP增速持续放缓,就业却走出一条向上的曲线
 
  通常情况下,经济上行则就业旺,经济下行则就业难。然而,5年来,我国GDP增速持续放缓,就业却走出一条向上的曲线。经济降速,就业为何依旧快马加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说,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在世界范围内仍居前列,为就业稳定提供了支撑。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措施,推动形成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为就业大局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就业优先,各地更加注重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把转型升级的过程变成经济对就业拉动能力提高的过程。5年来,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迅猛。2012年—2015年,就业增长最快的3个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增长72.7%、50.3%、38.7%。民营经济成为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主力。2015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长38.2%和47.9%。就业弹性提高了,国家统计局测算,2012年—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平均吸纳非农就业172万人,比2009年—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就业优先,各地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成为促就业的有力抓手。减免税费,身处经济下行期的小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岗位更稳定;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一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再不是“断线的风筝”;失业保险金补贴参保者提升职业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就业能力。
 
  真抓实干,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2013年—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累计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3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99万人,共帮扶22万户零就业家庭中的24.9万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放在全球背景下,许多国家面临失业难题。2016年,欧洲失业率超过10%,中国就业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国际劳工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为是“现代就业理念、世界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最好结合”。
 
  “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动力,创投基金孵化草根创业者
 
  “毕业了,去创业”“老家机会也不少,回乡创业去”“科研人员可以带着项目创办企业,我想试一试”……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5年来,我国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创业热潮喷薄而出。
 
  改革释放活力,让劳动者想创业。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据统计,自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增速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2016年全国日均新创设企业1.5万户,比上年日均增加3000户,初步测算,对同期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40%左右。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创业创新的热情中充分发挥,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拓宽了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创新创业正进入黄金时代。
 
  改革搭台助力,让劳动者能创业。创业资金雪中送炭。国家出台措施,设立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资金补贴等政策延伸运用到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财政支持得到加强,普惠性税收措施不断完善,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创新。目前,中央财政已吸引地方政府、社会资金共同设立数百只创业投资基金,扶持了一大批企业。创业培训红红火火。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得到免费的创业培训。高校毕业生想办公司,“导师带徒”计划帮助其弥补经验不足。我国广泛推广创业培训,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为“草根创业者”解决难题。
 
  创业引领就业,一批批有能力有勇气的劳动者迈上创业之路,放飞更多梦想。(白天亮)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70年 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70年 端稳了自己的饭碗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 3万亿斤以上。
    2019-09-29
  • “东北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东北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70年来,东北三省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持续巩固,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2019-10-14
  • 科技底气足 中国饭碗稳

    科技底气足 中国饭碗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此进一步加强了贸易管控,严重干扰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运转。值得注意的是,其贸易干预措施近期从医疗产品和服务延伸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
    2020-04-07
  • 农业运行稳 饭碗端得牢

    农业运行稳 饭碗端得牢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数据,今年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 2亿斤,同比增长0 9%,创历史新高;肉、蛋、奶、果蔬等产量也均保持高位平稳态势。农业丰收,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2020-07-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