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天府新区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牌子被一块红布盖着,矗立在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1632号院的大门左侧,已经一个月有余。
“第三批自贸区的挂牌时间已经非常临近,届时我们会有一个仪式,将红布揭下来。”四川省商务厅相关人士称。
3月20日,有当地媒体报道称,一位官员在3月18日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推介会上透露,四川自贸区已正式挂牌。按照方案,四川自贸区将分为成都片区和泸州川南临港片区两个部分。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泸州市委宣传部获悉,该消息为误传,四川自贸区目前并未挂牌。泸州市委宣传部称,挂牌的消息将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对外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了解到,第三批自贸区将设立三年考核期,即从2017年挂牌至2020年止,届时国家将按照相关指标,对第三批自贸区是否如期完成各项试验进行考核。
第三批自贸区仍未揭牌
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天府新区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牌子揭开之前,天府大道南段1632号院还是成都市天府新区的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
“揭牌后,这里将增加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专区。”四川省商务厅相关人士称。同时,成都市高新区、青白江区、双流区、泸州市龙马潭区等四川省自贸区的各个片区,也将依托原有的政务体系,新增或新建自贸区政务服务专区。
上述人士还称,由于一共涉及了上述5个自贸区政务服务专区,因此四川省自贸区将在多个环节力推标准化建设。如自贸区政务服务的标识标牌设计方案将采用一个版本,无论是字体、背景颜色还是使用的材质都将统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看到,四川省自贸区政务服务的标识标牌是以“天府”的拼音首字母“TF”为主,颜色为黑白两色的方形图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获悉,尽管第三批自贸区的挂牌仪式未定,但目前在成都的数家领馆机构已经收到了邀请函,将出席自贸区揭牌仪式的观礼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重庆、武汉、郑州四地,不仅是第三批自贸区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所在地。
“自贸区的主要功能是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做压力测试。”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霍伟东说,“而国家中心城市,还是主要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力,强调的是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协调进步。”
霍伟东称,尽管已经是第三批自贸区,但设立在内陆却是国内首次,从沿海自贸区的建设经验看,依然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其中,内陆自贸区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包括,强化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职责,根据自贸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辅助以不同的政策支持。
进一步讲,在发展初期,做好自贸试验区城市的功能定位,明晰海关商检等部门在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地位和职责;发展中期,坚持简政放权,提高自贸区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而促进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后期,根据周边区域的需求变化进行政策调整,继而推动产业升级。
可以借鉴天津自贸区的地方是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创新政府监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借鉴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地方是建设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平台,将政府内部的监管平台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融合。
设立三年考核任务
在2月20日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相关领导还透露了国家将对第三批自贸区设立“三年考核任务”。即从2017年挂牌至2020年止,国家将按照相关指标,对第三批自贸区是否如期完成各项试验进行考核。
霍伟东称,从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地理布局来看,新增自贸试验区重点强调了西部地区的开放要求和中部地区的东西贯通、产业承接能力,同时兼顾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沿海及腹地共同开放。
具体到考核指标中,经济增量将不是唯一指标,将重点考察各个自贸区的各项试验任务完成情况。
比如,国家对四川省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重点考核方向将包括“对外开放程度”、“对内陆辐射带动作用”等。
霍伟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四川省自贸区分为成都和泸州两大片区的目的,或希望成都建设好西部门户城市,扩大开放度和影响力,以辐射带动西部其他地区,而泸州则由于靠近长江,重点承担“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任务。
两江新区是重庆自贸区的主要实施区域,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内陆自贸区建设应大胆突破现行条规和政策,授权各自贸区在目标与方向下展开设想、设计。
“在了解和考察国内外自贸区的基础上,建议以香港自由贸易作为对标目标,有选择性借用其开放自由的制度、体系、模式、方式、政策。”汤宗伟说。
“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看当地政府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霍伟东称,“即政府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机构、新法规、新政策和新工作载体等,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实现新的发展组合的能力,而自贸区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