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减税降费红利 有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5





前三季度,相关领域减税降费退税超2万亿元——


增添“税动力” 助企创新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税务部门聚焦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政策红利精准快速直达经营主体,有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发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0868亿元。“真金白银”的减税降费红利,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支持作用明显。


  创新投入资金更足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将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至120%……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税费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激励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税收环境。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加大科技投入、成果转让和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937亿元。


  近900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落地,让企业创新投入资金更足。


  广东惠州是中国重要的新型PCB(印制电路板)制造基地,全市有各类新型PCB企业超100家。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之一,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55亿元,同比增长32.29%。“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算力和AI服务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胜宏科技董事长陈涛介绍,2024年度上半年,胜宏科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1.36亿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减免金额1200多万元。公司将这笔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数字工厂建设等方面,实现扩产增效良性循环。


  从整体发展看,A股上市公司近日交出一份关于研发投入的“成绩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3.9%。


  创新主体活力更强


  企业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除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还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精准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政策,进一步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支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3025亿元。


  税费优惠政策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超过50万家,较2023年末增加4.4%;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


  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看,今年1—10月,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和12.3%,反映创新要素加快转化、信息化进程提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4%,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内容与媒体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和14.8%,反映数字产业化稳步推进。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国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制造业重点行业新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等落实落细,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在东北地区重要的钢管集散地吉林省磐石市,众多钢铁生产企业形成了集聚发展格局。吉林省税务部门全面梳理企业购进设备、器具加速折旧,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等相关政策,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放《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税收优惠政策汇编》,为企业设备升级、加速发展提供精准政策辅导。


  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和留抵退税等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8107亿元;购买500万元以下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等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减税800亿元。


  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发展向好。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装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3%、8.5%和8.7%。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制造、通讯及雷达设备制造、智能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销售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6.4%、21.6%和11.2%,反映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稳步推进。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全力护航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更好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汪文正)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