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民营经济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08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年华诞。


  75年风雨兼程,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类经营主体的投资热情有效激发,民间投资逐步发展壮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民营经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鲜明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强调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政策"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翻开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史。75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如今已是百花齐放、大树参天。


  75年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我们党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7年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2013-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为投资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增加税收、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2023年以来,一系列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持续为民营企业带来政策春风。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发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并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了31条高含金量的举措。2023年9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进行部署。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颁布,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及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等,我国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目前,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今年2月,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同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的一些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各部门协同发力开展更多精细化服务,把优化民企发展环境落到实处。


  此外,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是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的重要推动者。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民营经济在污染减排、节能降碳、保护生态、绿色转型升级等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在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作出安排,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以实际行动支持服务民营经济。


  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推动民营经济向好发展因素持续累积。202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0.7%、比整体出口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提高至64.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达5500余万户,同比增长7.8%;个体工商户达1.25亿户,增长5.1%;民营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8亿户,占比达96.4%。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厚植发展沃土、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是增强发展信心。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经济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只要坚定发展信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更好发展。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不断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优化服务引导。会同有关部门支持民营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海外业务,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75年来,"承包""下海""个体户""万元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创业""出海""AI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变化的"热词",可以感受到民营经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民营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凭借其创新性和灵活性展现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4年5月底的5517.7万户,10余年间增长超4倍;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2年的5家增至2022年的28家。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跨境电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走出去",可以说中国的外贸企业虽然面临较大压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


  民营外贸企业表现亮眼,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2019年开始,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以人民币计突破21万亿元,创造历史新高。以美元计,达2.9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约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6%;外资企业进出口额约0.8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9%;国有企业进出口额约0.4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7%。贸易顺差435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132%,外资企业贡献了14.7%。中国外贸能够取得增长,并且在部分行业领域有所突破,实属不易。在这之中,民营企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且重要性不断加强。


  从出口品类看,据海关总署披露,受到夏季奥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正面影响,机电类、纺织类出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维持高位。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大头,汽车等产品出口增长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出口明显好转,但只有民营外贸企业实现了增长。前6月,全国出口总额约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比一季度增长率提高2.1个百分点。从各类型企业出口增速来看,二季度出口情况明显好于一季度,但只有民营企业实现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出口下降幅度缩小,但未实现增长。


  此外,民营企业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外资企业出口持续萎缩,值得引起关注。从占比变化看,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为29%,这一比重在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不断下降,分别占27.7%、27.3%。与此同时,2023年一季度、二季度,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为63%,这一比重在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不断上升,分别占64.7%、65%。


  "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超六成,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公开表示,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得益于国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稳外贸政策相继出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便于其不断"打磨内功",发力海外。


  "得益于国内一系列外贸政策组合拳支持,灵活性更高、自主性更强的民营企业继续壮大,保持中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很多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自主研发的创新型产品领跑全球,助推我国外贸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余淼杰说。


  国际竞争新形势对民营经济高水平开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民营经济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已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75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创新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0.9%。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家。


  "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414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九成以上企业从不同层面实施或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近九成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国一部分成名已久的民营企业在各自领域发展赛道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企业自身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当前另一部分民营企业中的后起之秀,也是通过对相关产品的创新研发,成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民营企业不断转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结果,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使然。


  位居全球乳业五强的伊利集团,其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传统产业,奶业从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约式、高效能,得以实现从微弱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离不开生产力的释放与激活。


  "伊利通过激发行业内生动力,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与成果转化,摆脱产业原料桎梏和发展瓶颈。伊利每一次的生存突围和驭势而行,都是牢牢把握创新机遇、紧跟技术革新潮流,不断'以新技术赋能新发展、以新动能锻造新优势';更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带领着全链条实现跃迁,加速推进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张轶鹏指出。


  作为硬科技赛道的一员,易控智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控智驾")是一家矿山无人驾驶企业,易控智驾战略副总裁林巧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转型升级?我认为,要强调科技的应用属性,唯有可用的创新技术才最具价值。因此,企业应到场景中去,深度了解场景真实需求,提升创新技术的应用性能。"


  林巧介绍,始终秉承"让运输更简单"的使命,专注于矿山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坚持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相结合,率先实现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自成立以来,易控智驾团队便扎根矿山,深入采运排等真实作业场景,真正解决该场景中的难点与痛点。


  "持续的技术创新,为易控智驾带来长远发展动能。"林巧强调,企业应以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待科技创新,在满足当下应用的同时,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好可持续研发投入的长期规划,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极具未来竞争力的技术储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蘑菇物联把AI种在工业土壤里:自主研发通用工业设备领域专用的AI大模型--灵知AI,用AI助力工业实现数字化节能降碳。蘑菇物联创始人兼CEO沈国辉表示,不同于从产品品类的视角看工业,蘑菇物联是从能源角度看工业,把工厂分成"直接生产车间"和"公辅能源车间"两类制造场景。公辅能源车间,顾名思义,就是为直接生产车间提供水、电、气、冷、热等综合能源的车间(即涵盖空压系统、制冷系统、循环水系统、配电系统、锅炉系统等在内的厂中"动力能源"所在),这也恰恰是一家工厂中能耗较大的部分,一般占整厂能耗比重达40%-60%。


  "在工业4.0阶段,通过数智化节能技术实时采集能源需求和供给两侧数据,用AI技术建构数据模型,根据能源需求侧的变化,实时调度、智控能源供给侧的设备运行,最终实现能源供需平衡、按需供能,达到节能降碳、能效最优的目的。并且随着数据积累得越多,节能效果越好。"沈国辉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既面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也面临数字化转型与传统创新、企业管理、组织架构融合发展等挑战。民营企业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转型升级,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婷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民营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发展仍存短板,"从0到1"的基础研究较弱,"从1到N"的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仍待提高。


  此外,刘文婷表示,公平竞争的环境亟须优化,包括市场准入壁垒、不公平竞争等,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现象仍然存在。


  "中国经济的难点主要在民营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民营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也在民营经济。"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庄聪生表示,抓好民营经济,就是抓住中国经济的"牛鼻子"。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稳定企业家的信心,稳定其市场预期。


  刘文婷表示,未来,随着各地各部门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望综合发力,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与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