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CPI同比继续上涨,PPI同比降幅收窄
扩内需“组合拳”仍需持续发力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下降0.2%,1-6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8%,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1-6月比上年同期下降2.1%。
“6月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数据时说。
综合上半年CPI、CPI数据来看,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价格走势平稳,经济继续恢复。但整体价格仍相对低迷,反映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6月CPI、PPI继续平稳运行
6月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受应季蔬果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6月蔬菜价格大幅下行,同比由正转负,水果价格同比降幅也有所扩大。这抵消了当月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推动食品价格同比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是6月CPI同比涨幅收窄的主要原因。”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具体来看,6月,食品中鲜菜价格由上月同比上涨2.3%转为下降7.3%,薯类、鲜果、鸡蛋、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继续下降,降幅在2.3%~18.6%之间。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8.1%,涨幅比上月扩大13.5个百分点。非食品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1%,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0%和7.4%,降幅均继续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7%,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
PPI方面,从同比看,6月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降幅均收窄。汽车制造业价格、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降幅分别扩大0.3、0.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涨幅分别扩大2.6、0.6个百分点。
“6月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主要是工业部门终端需求回暖,库存趋缓,供需改善推动工业品价格改善。同时,国际能源、原材料商品价格走高直接推升中国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周茂华称,工业生产者价格与工业企业利润具有相关性,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反映工业部门供需趋于平衡,企业经营状况整体持续改善,工业保持复苏态势。
稳物价政策仍需再加力
记者注意到,上半年来,为保障物价平稳运行,各地持续发力:青海省将全省应急保供队伍更新并扩充为重点保供企业171家、应急投放网点1080个;“五一”、端午节期间,安徽省“惠民菜篮子”商超每日惠民销售品种不少于20个,惠民销售商品的优惠幅度不低于省定标准;山东胶州市指导重点商超拓宽货源渠道,适当调整商品储备……数据显示,1-6月CPI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1%。“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平稳回升,但整体仍处于低位,反映出当前居民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苏剑表示。
苏剑称,从具体推动因素来看,食品价格下降是拉低CPI增速的主要因素。上半年食品价格普遍下滑,食品价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使得CPI增速比去年上半年下滑1.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方面,今年上半年非食品价格增速小幅上涨,主要体现在工业消费品方面,服务价格增速则保持相对平稳走势。
此外,上半年PPI比去年同期下降2.1%。“从环比来看,PPI在部分月份出现上涨,但整体呈现下降态势。这表明工业生产领域的供需关系尚未完全恢复平衡,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挤压。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步改善,PPI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展望下半年,王鹏预计CPI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有望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国内供给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可能对CPI产生影响。“但总体来看,CPI涨幅不会过大,将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在促消费稳增长方面,王鹏建议继续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防止物价水平出现大幅波动;针对食品、服务等不同领域的价格波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消除可能影响物价稳定的潜在风险;此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记者 邵志媛)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