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成绩突出、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不少挑战,要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步伐加快成绩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成绩突出,为实现高水平发展、取得更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表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包括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关键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稳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等。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葛炳灶表示,近年来,我国工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工业企业数控化率、智能智造水平持续提升,各个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远大介绍:“2010年,受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委派,我与研究所的11位专家一同来到位于河南鹤壁的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PLC光芯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吴远大代表告诉记者,研发团队成功完成PLC光分路器、AWG与DFB三款芯片的产业化,自主研发的高速数据中心光互连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并跑”。
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也体现在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说:“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已接近三分之一,在一些领域并跑领跑的态势已经形成。在5G、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我们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一系列发展成就和自身优势,为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曲永义委员说:“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坚强的后盾和保障,我国还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全球领先的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水平教育资源。此外,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深化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的安全发展理念等,也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多重挑战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受限于工业起步较晚等因素,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也面临多重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基础能力还不强,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性和产业安全性有待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琦说:“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核心辅机等工业领域,我国基础相对薄弱,自主生产和供应能力还需加强。一些国家实验室所研究领域对基础工业覆盖有限。”
企业也面临不少挑战。武汉琦代表表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场景持续对技术成果进行优化调整,需要相当的试错成本和较长时间周期。传统工业制造企业承担能力有限,影响了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效率。
吴远大代表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问题也深有感触:“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活动少,缺乏人才和技术。大部分研发人员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校,产业化经验较少。如何畅通科研人员和产业人员合作交流途径,让科研人员少一些顾虑、多一些动力参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葛炳灶代表表示,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脱钩断链”杂音不断,对我国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造成干扰。此外,随着全球发展格局不断演变,我国比较优势发生一定变化,影响了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决策,有关部门对此应加强研判、灵活应对。
多措并举突破瓶颈
近年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应对挑战、突破瓶颈。代表委员们表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
黄群慧委员表示,要以制造强国建设为重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基本单元,全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畅通经济大循环,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施文美代表建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对于如何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工信部提出,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
武汉琦代表认为,要加大对基础领域研发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层面调动相关资源,加大对关键材料、加工工艺、设计软件等工业基础技术领域课题的支持力度。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营方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资源配置、运作模式、科研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出台细则与指引,让各项支持措施可操作、可落地。”武汉琦代表说。(记者 袁勇 李景 秦悦)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