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澎湃:新质生产力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8





  对跨国工业气体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而言,“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大海里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潮流。


  “近年来我们在中国看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对可靠优质工业气体和先进应用技术的需求持续增长。”该公司中国区总裁苏俊雄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质生产力在深入推进产业变革、释放产业价值中蕴含巨大能量。”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空气产品公司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家公司去年在浙江海盐设立了亚洲氢能应用研发中心,针对中国氢能交通、氢燃料、氢冶金、氢能社区等需求研发应用技术。


  “新质生产力与能源的绿色转型互相推动,二者的相互作用将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苏俊雄说。


  从新能源、量子计算机到工业机器人,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上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为处在增长模式转变期的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毕马威中国咨询首席战略官蔡伟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这些产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新能源、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等细分市场表现尤其突出。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13%。中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使这一比重超过17%。


  蔡伟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机器人技术安装量稳步提升,新材料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在多个行业迅速扩展,市场规模巨大。


  “这些成果和趋势预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和创新。”他告诉记者。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正释放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烈信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近日发布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部署2024年投资工作,着力加快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中国各地开年宣布的一批批重大项目“新”意盎然:安徽省合肥市今年第一批开工重大项目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及新能源等项目占产业类项目总投资超八成;河南省新年“三个一批”签约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5921.9亿元,占“签约一批”项目投资总额的89.1%。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人士文章指出,2024年初中国启动的地方投资项目具有“明显的科学色彩”,显示出“攀升价值链和发展新增长引擎的雄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其背后离不开人才素质提升、资金积累与技术发展等因素。


  科技部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


  2023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达到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据官方统计,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增至2023年的2.64%。


  持续积聚的创新势能正在不断转化为产业动能。据官方数据,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7.3个百分点。


  明明预计,短期内,新质生产力占GDP比重将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将有所提高。长期来看,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与引领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竞争水平将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增长动能与增速中枢将得到强化。


  “新质生产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他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催化与支持仍然关键,制度改革与保障应及时跟进。(记者王秀琼、赵阳、郑静霞  参与采写:陈尚营、汪海月、李宝杰)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