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和辽宁省副省长王大伟、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浙江省副省长梁黎明、河南省副省长舒庆、湖北省副省长童道驰、重庆市副市长刘桂平、四川省常务副省长王宁、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介绍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关情况。
新增试验区依托国家级新区、园区设立
王受文说,去年8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再设立7个新的自贸试验区。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并分别印发总体方案。新增自贸试验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西部开发、东北兴起、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
国务院近日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的第三版方案。周波表示,这版《方案》更加突出改革系统集成,更加突出联动发展,更加注重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据王受文介绍,参照上海等现有自贸试验区,新的自贸试验区主要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国家级新区、园区设立,每个都包含3个片区,面积在120平方公里内。7省市结合自身特点,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创新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创建人文交流新模式等特色试点任务,与上海等现有自贸试验区形成对比试验、互补试验,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
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
这次新设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强调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对此,刘桂平表示,重庆将通过平台建设和通道建设,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集枢纽功能、保税功能和口岸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平台,提升重庆的承载能力。
王宁表示,四川将抓紧提出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包括:进一步推进以“放管服”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统筹投资合作,着力提升投资促进水平;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和服务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
冯新柱表示,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陕西将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深化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国企改革
梁黎明介绍,浙江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聚焦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的重大命题,提出探索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等特色试点任务。总体方案允许浙江设立海上保税燃料油供应仓库,开展不同税号下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开展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进行探索。这对于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弥补我国在国际船舶加油等海事服务方面的短板,提高我国在国际保税燃料油市场中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油品储运方面,总体方案在油品储运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油品储存模式、加快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较大探索空间。这能够有效盘活民间闲置的石油储备库资源,可以有效弥补我国石油储备方面的短板,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和经济安全。
王大伟介绍,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新引擎,这是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辽宁将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多种所有制资本优势的互补,相互促进体制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
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舒庆说,河南区位优势明显,将通过建设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工作包括:增强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国内货物集疏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畅通国际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加快大通关建设,探索实施贸易供应链安全便利合作,构建接轨国际规则的大通关格局;发展枢纽经济,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与高端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水平。
童道驰表示,国家赋予湖北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是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湖北将着重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努力取得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走出一条路子来,办出实效。湖北已成立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的协同合作,形成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局面。(记者杜海涛)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