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一线城市新房房价率先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解读称:“今年1月,从环比来看,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或降幅收窄,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减少。”
一线城市新房市场回暖,呈现量价齐增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去年12月下降0.1%转为上涨0.6%。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0%、0.6%、0.5%和0.5%。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回升,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成交量已现企稳回升,对房价的支撑力相对较强。”
同期,从二、三线城市来看,新房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回暖。其中,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去年12月下降0.3%转为上涨0.1%;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降幅比去年12月收窄0.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全国城市之间持续分化,其中,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出现了止跌现象,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则依然处于下跌态势。
“由于今年1月正值春节前夕,市场找房需求热度不断降低,加之返乡置业并未达到市场预期,导致市场总体成交量同比减少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拉低了房价上行动力。” 张波如是说。
从全国来看,今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有31个,比去年12月增加11个;而新房房价下降的城市有39个,比去年12月减少11个。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今年1月,新房房价下调的城市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政策出现相对宽松,信贷供应量明显增加。此外,由于本轮房价下调速度快,也使得春节前后部分购房者看到市场出现性价比较高项目,开始入市。”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称:“根据简单算术平均计算,今年1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0%,同比涨幅为1.7%。房价指数出现重要信号,即在此前连续四个月下跌的基础上,1月数据已经止跌。”
从今年1月房价指数环比涨幅数据看,银川涨幅最大,环比涨幅为1.5%;北京、成都的环比涨幅也在1%,处于环比涨幅靠前的城市。
“总体来说,今年1月70城新房房价数据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说明经过去年四季度积极得当的政策调整,尤其是金融信贷政策,房价过冷或过快下跌态势开始受到遏制。随着市场交易的复苏,后续新房价格方面也会有积极的表现,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严跃进说。
二、三线城市二手房房价跌幅收窄,有望进一步回暖
相比于去年年底二手房市场的萧条,今年1月二手房市场开始筑底回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与去年12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6%,广州、深圳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5%。而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降幅比去年12月均收窄0.1个百分点。
从二手房房价下跌的城市来看,今年1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55个,比去年12月减少8个。
“今年1月信贷政策继续宽松,各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明显持宽容和鼓励态度,使得去年下半年二手房萧条的态势得到遏制。”严跃进分析称。
严跃进还补充表示:“从今年1月一、二、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涨幅数据看,分别为0.1%、-0.2%和-0.4%。从大方向来看,今年二手房也可以享受较好的信贷政策支持,本身也会处于一个‘筑底-复苏’的过程。”
业内:预计3月呈现“小阳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更加密集,且以宽松为主。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累积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超过80次,其中有接近40城市发布了稳定楼市的政策,同比2021年同期上涨60%以上。从政策内容看,相比往年房地产调控收紧为主,2022年开年,房地产调控基本集中在稳定楼市,以宽松政策为主。
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张波表示:“在因城施策的指导下,不少城市和区域开启了调控适度放松的节奏,加之金融政策边际放松,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也比较明显。预计2月市场调整态势仍将延续,部分需求支撑力度强的城市以及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城市,市场筑底回升节奏会明显加快,3、4月小阳春的市场依然可期。”
“2021年下半年作为历史房价下调最快的半年,下调快也意味着调整周期相对短。大涨不是稳定,大跌同样也不是稳定。楼市有望在2022年上半年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张大伟表示,随着影响最近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因素房贷逐渐缓和,市场在2022年3-4月有望逐渐企稳。一、二线城市将会率先走出低迷。
转自:新京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